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出现因为考生压力大而产生一些焦虑、兴奋过度等心理问题。而随着高考录取工作渐近尾声,考生心理压力也会加大,导致“高考后遗症”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
之前,曾有一位高考失利的考生,平时成绩优秀,可是,高考发挥失常,2分之差未能达到本科重点线。此后,他闭门不出,害怕别人提及考试情况,也不愿和家人交流。几天后,他开始不吃不喝、神情呆滞、一言不发,家长发现情况严重后才急忙将他送进医院。
因此,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考生,家长应该及时对考生进行开导并进行心理治疗为好。
当然,这种病症不光出现在现代,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的竞争激烈,也出现了不少。
《儒林外史》里的老范进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困顿了大半辈子的他在听说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乡试红榜上时,竟突然患上了失心疯。所幸,前来报信的官差出了个好主意,让这老头子平时最怕的人过来扇他个嘴巴,必能治好他的癫狂症。
随着当屠户的老丈人恶狠狠的一嘴巴,范进终于渐渐醒转过来,让这个故事不至于变成悲剧。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绝非偶然。在那个荒唐的时代,落魄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一朝升天患上疯病的绝不止范进一例。
当偶然成了一种常见病,当时的大夫又会给出怎样的治疗方案呢?
《广阳杂记》中记载了一个明朝时期的案例:
高邮县有个神医叫袁体庵,医术闻名乡里。某天,袁大夫接诊,患者是个和范进如出一辙的读书人。这书生的毛病比较奇怪,在中举后虽神志清醒,但是,每天却狂笑不止。袁体庵进行了望闻问切后,对他说道:“您的病我也没辙,估计你还有几十天的活头,不如趁着这个时间赶紧回家,晚了没准连家人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
书生乐极生悲,哭了起来。袁体庵又说道:“别着急,虽然我治不了你,但是,镇江有个大夫应该有办法。我给你写了封信,路过镇江时你帮我转交给何大夫,没准能救你一命。”书生拿着那封救命的信连夜来到镇江,谁知在路上他的狂笑症竟然不治而愈。抵达镇江后,何医生拆开了那封信,只见信上写道:“新举人因为高兴心窍开张,这种毛病并不是药石能治好的。所以,我才吓唬他,让他心窍闭合,估计等他到你这时,病已好的差不多了。”
看完信后,书生这才知道袁体庵的良苦用心,隔空向袁体庵所在的方向拜了几拜后,欣喜离去。
所以说,不论是前文中提到的范进,还是这位新举人,他们所患上的均属“心病”,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可以说,这两个案例足可以说明我国古代就已有“心理疗法”。
无独有偶,清朝时期还发生过类似的事,同样是新举人患上心理疾病被大夫用“心理疗法”治好,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清朝名医叶桂。
这则故事始见于《志异续编》:
话说,某地督抚有个二十岁的儿子,这小子年少得志,弱冠之年考取举人。由于,他父亲地位极高,每天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将新举人捧上了天。整日受到外人追捧,新举人被夸得患上了恶疾,双眼红肿,终日喊叫不绝。为了治好自己的儿子,督抚不得不花重金请来医术高超的叶桂。
叶桂看完这名公子的情况后,判断道:“其实这个病的病灶不在眼睛,眼睛的红肿用不了多久就能自愈。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病在七天之后便会蔓延到脚心,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大罗金仙都救不回来了。”公子听闻此言后,心惊肉跳,连忙向叶桂请教治疗之法。
叶桂说道:“我只能尝试一下,你在床上安静地坐好,然后用左手按摩右脚,右手按摩左脚,每次按摩三百六十下,每天按摩七次,这样病情就能有所好转。”过了七天,叶桂按时来访,询问公子的病情。公子说道:“眼睛的红肿果然如您所说,没过几天就痊愈了。只不过,病灶什么时候转移到脚心上?”
叶桂大笑着说道:“前几天我对你说病灶转移到脚心是逗你玩儿的,只是为了转移你的注意力罢了。你现在要地位有地位,要财富有财富,最怕的莫过于死亡。我用死亡来吓唬你,这样就能让你消除心病。”叶桂又说道:“当然,你的病灶就在眼睛上,让你按摩脚心引气血下行,这样对眼睛消肿也有一定好处。换做其他大夫,估计会让你吃各种药石,可那些东西完全缓解不了你的心病,于事无补。”
督抚见叶桂轻而易举地治好了自己的儿子,当即拿出重金作为礼物送给神医。这件事传开后,叶桂的名气更大了,每天找他问诊的人踏破了叶府的门槛。
之所以今天带给大家这些故事,是因为高考放榜。希望各位考生和家长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结果,千万别重演那些“范进”。虽然,当下的心理医学比较健全,但还是别以自己的痛苦挑战心理医生的医术为妙。
高考后遗症,对于每个失意的高考生来说,都是一座需要逾越的大山,只要翻过这个山头,迎接他们的,就将是崭新的未来!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广阳杂记》、《志异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