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出击》里潜艇为什么一直被驱逐舰追着扔深水炸弹,没有办法反击呢? 《从海底出击》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关于潜艇的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二战时德国潜艇部队的作战经历,虽然影片长达三个半小时(据说未剪辑版为五小时),但观影时它会让很多军迷朋友忘了时间的流逝,大呼过瘾。可谓二战经典。但是很多人在观影过程都有这样的疑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U型潜艇就击沉了协约国舰船数百万吨,战绩惊人。可是为什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艇遇到敌方的驱逐舰时,会给对方用深水炸弹追着打而无法反击?原因其实很多,下面逐条分析。首先是鱼雷。二战时的鱼雷主要是直航式,所谓直航式,就像是开枪后,子弹只能直直地往前飞一样。所以,二战时德国的潜艇主要用来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就算是攻击大型商船时,也需要浮出水面或水面附近,并且是在商船的前进方向的旁边,用潜望镜测定商船的距离和速度,然后打提前量。而会拐弯能自主寻找目标的鱼雷在二战早期和中期还没有出现,直到二战晚期德国才研制出来,但也不成熟。二战时,美国的潜艇就曾被自己发射的鱼雷杀了个回马枪击中,然后悲惨沉没。其次是没有主动声呐。二战时的潜艇官兵其实是“两眼一抹黑”的作战。当潜艇为了躲避驱逐舰下潜到深海后,潜艇是难以向水面上的驱逐舰发射。
声呐为什么用超声波不用次声波? 因为次声波的穿越性强,且可以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无孔不入,所以无法进行反射,而声呐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进行工作的,所以声呐不能使用次声波而是使用超声波。声呐是。
水声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混合层声道、声发声道和会聚区等方式传播。① 深海混合层声道。它使掠射角小于在混合层底部(即下边界)发生反转的临界角,使声线保持在声道中,从而形成较为良好的声波传播通道。在层的下面产生声影区,由于海面的声散射以及声道下边界引起的衍射,一些能量进入了影区,故影区不是完全无声的。混合层声道的传播损失除了几何扩展和吸收衰减外,还包括泄漏衰减。当频率低于第1号简正波的截止频率时,这种声道作用不复存在。② 深海声发声道。声发(sofar)声道词意来源于SOFAR 系统营救坠海失事的飞行员。当声源置于声道轴附近时,由于声线向声速较小处弯曲,使一定掠射角内的声线不触及海面和海底而被保留在声道内。它的传播损失只包括吸收衰减和几何扩展,因此,对于较低频率的声波,由于吸收很小,能够传播得非常远。这种超远传播现象在40年代就已被发现。已经证明,几千克三硝基甲苯的爆炸声能够在海洋中 6000km远处被收听到。图2绘出了中国南海典型深海声道的声速分布及声源位于声道上的声线图。如果接收器同样位于声道轴,则在这些声线中,偏离声道轴最大的声线最先到达,沿声道轴的声线最后到达,使在声道轴上爆炸声变为一个拉长的信号。③ 会聚区。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