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蜀国最大的隐患,诸葛亮明知是谁却不除掉,最后一张嘴让蜀国灭亡

2020-07-25新闻13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乱世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在这些乱世之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了,名著《三国演义》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描绘的栩栩如生,以至于几百年来上至七十老翁下至八岁孩童都能对三国说出个一二来。当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倾向也有所偏差:亲刘逆曹。同情刘备建立的蜀汉团队,贬低曹操创建的魏国集团。而历史事实是蜀国最终被曹魏所灭,那么蜀国的灭亡就成了人们时常讨论的问题。蜀国牛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后还是灭亡了呢?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地理的,还有人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人为的隐患,在本人看来,蜀国的灭亡与一个人的存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人是蜀汉最大的隐患,正是因为他的执念和一张伶牙利嘴才让蜀国最终走向灭亡,那么他是谁呢?

诸葛亮剧照

这个人就是谯周,促使蜀后主刘禅投降魏国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凭借一张嘴使得曹魏(司马昭专权时期,这个时候曹魏名存实亡)最终统一了蜀国。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从小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人家,是地地道道的蜀国人。不幸的是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后来家境贫寒,谯周便被寄养在舅父的家里。他酷爱读书,整日孜孜不倦地诵读典籍,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多年的苦读,谯周成了博贯古今、精通六经的硕儒。特别是他一手词理渊通的好文章,更引起学人的景仰。

刘禅剧照

生逢乱世,中原大地斗得你死我活,远在西南地区的蜀地自然也不能幸免。先有刘璋与汉中张鲁的争斗,后又发生刘备入蜀,攻陷成都,逐走刘璋,建立蜀汉政权的事件。蜀地的领导人如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刘备集团在蜀地站稳脚跟后,局势稍稍平定,不久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掌权。为了缓和与弥缝蜀国内部的派系矛盾,诸葛亮适当地启用当地的知名人士为官。谯周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蜀汉朝廷当官的。当时由于谯周学问大,被蜀汉朝廷直接任命为劝学从事,相当于一个做学问的官职。

诸葛亮剧照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整个蜀国以对外发动战争为主,人们的关注点也多放在蜀国的北伐战争上,这个时候的谯周对诸葛亮的北伐持不同意见,时不时的就上书皇帝反对北伐。诸葛亮对此也很清楚,但为了平衡内部派系的需要加上自己大权独揽,对谯周并没有采取处置的手段。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谯周当时在家,听闻这个消息,随即前往奔丧。当时后主刘禅由于长期受到诸葛亮压制的缘故,明令禁止大臣前往奔丧,谯周不顾阻拦,毅然前往。随后刘禅正式主持朝政,谯周转任典学从事,为益州学者之首。

谯周剧照

对于蜀后主刘禅,有人说是明君,也有人说是昏君。说他聪明的无外乎那个乐不思蜀,让司马家族放心的典故;说他是昏君,就是重新奸佞,排斥忠良。不过翻阅史书看看刘禅当皇帝掌权时的表现实在与明君无缘。宠幸小人、荒废朝政、不理政事都是刘禅的日常。对此谯周也是经常劝谏。刘禅对于谯周的上疏,很不以为然,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疏远了他。对此,谯周是无可奈何。皇帝无作为,大臣不管用,小人乱朝政,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可谓是一天不如一天。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掌握魏国实权的司马昭看到蜀汉政权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遂决定出师灭蜀。这年冬,他派钟会率兵十万,由汉中趋剑阁;命邓艾领众三万,自狄道入蜀。几路大军中,邓艾一支首先获得成功。他一路攀木缘崖,冒险而进,渡阴平,陷江油,下绵竹,长驱直入,逼近成都。

司马昭剧照

面对此等危局,蜀后主刘禅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大臣们的意见也是莫衷一是,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投奔吴国,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个时候,谯周出现了,提出投降魏国的主张。他认为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吴国是称臣,投降魏国,也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以免受再辱之耻。刘禅想想也是,最终接受了谯周的主张,投降了魏国,蜀国灭亡。一个大学问家就凭着一张嘴灭亡了一个国家,着实是伶牙俐齿。当初诸葛亮北伐他反对,姜维北伐他依旧反对,要知道蜀国要想存在就必须战争,有了战争才能获得更多的地盘,没有了战争蜀国只是待宰的羔羊,灭亡是早晚的事,可惜谯周不懂,也可惜诸葛亮留着这么一个反对者,姜维留着这么一个反对者,皇帝又这么不给力,蜀国的灭亡就板上钉钉了。最后本人说一句,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果有疑问,可以互相交流,谢谢!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