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男人有多潮?古稀老人都爱美,喜欢头簪一枝花

2020-07-25新闻10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这是东坡先生一首著名的赏花诗名叫《吉祥寺赏牡丹》。此诗作于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5年),距离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谪居黄州还有8年时间。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官场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作为杭州通判的苏轼,由知州沈立陪同下,前往吉祥寺赏牡丹。

客观地说,从游玩赏花体裁诗的角度来评价,《吉祥寺赏牡丹》并没有写出赏花诗的超高水准,与千古豪放第一次“大江东去浪淘尽”更是不可相提并论。然而,这首诗却得到历史爱好者的喜爱,只因苏轼在诗中提到宋朝时期,男人钟爱的“簪花”情结。

何为簪花,簪花的由来

簪花是由来已久的装饰,从汉唐时期便有这样的传统,通常是古代女子将一支鲜花插在发髻上。比如唐朝大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所描述的便是,唐代女子雍容华贵的气质下,头簪一枝花的妩媚动人。

此时的簪花是女人的专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宋朝时,簪花的行为在女性群体中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皆以“簪花”为美。

宋朝的男人实在太爱美,爱美的根源是宋朝是个文风盛行的封建王朝,从朝廷到地方,纷纷推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达到空前的顶峰,自古“酒足饭饱思淫欲”,加上富足的社会经济,宋朝的文人便想法设法尝试不同的爱美时尚,男人簪花由此而来。

宋朝男人簪花的现状

宋朝男人实在太喜爱簪花,上到古稀七十的老男人,下到刚刚弱冠懵懂的青少年,人人皆以簪花为美。

诗人杨万里“德寿宫庆寿口号”曾写道: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说的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那些朝廷的官员上朝时,都要折一枝牡丹、芍药、蔷薇等时令花插在乌纱帽上,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时尚。远远的望去,就像是整个春天的鲜花都盛开在官吏的官帽上,给南方的春天增添不少生动喜悦的春色。

由于文人士大夫等上流社会的推动,宋朝男人簪花的时尚迅速风靡全社会,一时间,整个宋朝不分贵贱、不分老幼皆以簪花为美。欧阳修有本手札叫“洛阳牡丹记”,其中写道:“春初,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描述的正是东京汴梁城里,簪花的盛大状况。每年一到春天,整个东京汴梁城,不分老幼贵贱,人人都要簪花,即便是那些给人做体力活的挑工都不例外。

宋人簪花看宫廷

上文说过,宋朝男人簪花起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作为文人士大夫最为集中的宫廷,自然代表着整个宋朝时尚的前沿。每年遇到祭祀册封或是科举恩典等重要的国事,皇帝必然要在皇宫开设酒宴招待群臣。

皇家酒宴同时又是一种表彰会。被皇上邀请到的大臣在赴宴时,要经过一道“赐花”仪式。一方面是为了酒宴需要,让酒宴更加热闹一些;另一方面皇帝所赐的花朵,往往与大臣的官职和贡献有着极大关系。

对此,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有着明确记载:

其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宰臣枢密使各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自训武郎以下……并依官序赐花簪戴。快行官帽花朵细巧,并随柳条。诸司人员……多有珠翠花朵,装成花帽者

枢密使作为宰职大臣,品阶最高,深受皇帝器重,所以赐予大花18夺、栾枝花10朵,也不知道28多鲜花得有多大的脑袋才能簪上,到最后的小官职往往赐些柳条和珠翠花。

宋朝簪花与社会经济

宋朝是整个封建历史中,最为富有的朝代没有之一。它的社会富足和开放程度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社会经济水平离不开宋朝对民间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推动。

早在北宋仁宗以前,宋朝便取消宵禁制度,整个东京汴梁城出现24小时不打烊的夜市,再加上北方地区被契丹辽朝掌握,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由辽朝控制,宋朝只好再辟蹊径搞出一条更加规模宏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富足经济的推动下,使得宋朝社会十分活跃,宋人的口袋也空前的鼓起来,有钱自然要想着如何变着花样的消费。从深层次的角度理解,簪花与社会经济又是一脉相承的。

男人爱花仅此一朝。宋朝的男人大胆地追求时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美观点,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清新的记忆。很可惜,盛极而衰,自宋朝男人簪花一事后,华夏文明进入礼法森严的明清时代,再也没有宋朝那种“真我、本我、自我”的率性表达。簪花,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一股清流干涸消失,为封建时代的时尚潮流画上圆满的句点。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