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通过一张张的银河系全貌图,我们了解到原来银河系如此璀璨,其中有明显的几根旋臂,银河系中心的亮度不可言喻。但人类本身就在银河系中,人造探测器又无法飞出银河系对它进行全貌观测,那么银河系全貌图是怎么来的呢?
据天文学家的介绍,对于人类来说目前宇宙的可探测范围在直径为930亿光年左右。暂且不讨论这可观测范围之外是否还存在宇宙的其他空间,光是这930亿光年的范围就足以让人类望洋兴叹。虽然想要探测完宇宙中所有的星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现在人类也能够观测到宇宙中上亿个河外星系。通过太空望远镜等其他专业的天文观测设备,这些银河外星系的整体样貌都被记录了下来,但唯独人类身处的银河系的全貌一直无法被观测到。
这就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道面以北大约100光年的“郊区”,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超过了2.6万光年。 再加上银河系自身的范围至少在10万光年左右,没有人造探测器能够顺利地飞出太阳系,更别说飞出银河系去探测银河系全貌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类现阶段以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具备直接探测银河系的能力,那么网络上流传的银河系全貌图又是怎么来的呢?
有说法认为是天文学家通过对河外星系进行长时间的观测,然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创造出了银河系的全面图。在常人看来这种方法确实行得通,但是缺乏科学性,那么天文学家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到自己所在星系的全貌,但可以通过研究银河系中的恒星系、星云之间的分布情况来推断出银河系的大概结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银河系中各恒星系或星云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
据史料记载,最早应用这个方法的应该是天文学家赫谢尔,他因此也被誉为“研究银河系结构第一人”。通过赫谢尔的记录,后世天文学家发现,那时候的他已经通过观测恒星系的运行方向来判断出银河系大概呈现出圆盘形,这与近现代天文学上得到的理论是吻合的。但由于那个年代天文观测设备十分有限,因此赫谢尔在这方面的贡献也仅限于此,但他的研究为近现代研究银河系结构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航天探测技术日益发展,如今太空中已经布置了许多人造太空探测器,它们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揭开宇宙中一张张神秘的面纱。其中欧洲航天局在2013年发射了著名的“盖亚卫星”,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银河系中的恒星系进行大规模的观测,并且能够精确地测出它们的方位以及与地球的距离。在盖亚卫星长期的观测后,天文学家表示目前已经确认的恒星已经超过了10亿颗。
这对人类是一则好消息,同时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银河系全貌和结构进行研究,坏消息是人类已经确认的恒星仅仅占银河系总恒星数的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