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 唐雎2113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5261。战国策的作4102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1653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注释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互联网 手机版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记叙了一个小人物的一个大故事。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里的通假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去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WJ精武英雄987010《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参考答案: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