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菩提顿悟后第一句话

2020-07-25知识1

\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六年起来第一句话是什么?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2113觉,5261第一句便指出“奇哉!4102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1653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注释: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因为被妄想执着蒙蔽,所以不能恢复佛性。恢复佛性就成佛,放下妄想执着,就恢复佛性就成佛了。佛教云:自性本来一切具足,任他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识也好,总不妨碍“知足常乐”。扩展资料: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一个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顿悟,情与空,世间亦有双全法,半是菩提半倾城。 “顿悟”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所提倡的“明心见性”的一个法门,它指的是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情与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七情六欲”和“四大皆空”来展现。佛法主张以修禅坐定的方式来断绝七情六欲,以致六根清净四大皆空。而后面一句“世间亦有双全法,半是菩提半倾城”则是对仓央嘉措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一。倾城绝色,菩提无上;情是倾城,空是菩提。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人世间的情欲与佛法中的空相其实可以不必取舍,保留二者,既不负如来也不负卿。PS:个人感觉应该是这样。你是如何顿悟的?为何顿悟? 悟有小悟和大悟之分,小悟就是通过长期内观和闻思一下子脑洞大开悟到了人生的实相和宇宙法则。(其实此时的悟只是浩瀚无垠的宇宙实相中针尖屁股那么大而已)三千小悟会换来一次大悟,大悟只是管中窥豹。小悟和大悟也是方便说。真正见了道、悟真心本性“悟”字也多余。心经中最后一句菩提娑婆诃是什么意思 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解脱生死,快到涅盘的彼岸去,大众都快去,愿大众速疾获得正觉。内容介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释迦牟尼出生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在菩提树下坐六年起来第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背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著名的佛门揭语,乃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所做。说起慧能,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神人,这位神人就是神秀。话说禅宗五祖弘忍,这位老兄的五祖称号,当然是后人给封滴。弘忍老兄收了众多弟子,其中比较著名的弟子就是神秀同志。这位神秀同志,那管理能力,简直是杠杠的,弘忍老兄非常满意。一天,弘忍老兄想将他的衣钵传给弟子,可弟子众多,谁能最大限度的弘法呢?算了,出个题目考考吧。因此,就对众弟子说:“都说说你们悟出来什么了,谁说得好,谁就是掌门”。神秀同志当仁不让,马上作出一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他众弟子齐齐鼓掌。当时,还是毛毛兵的慧能同志,也作出一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老兄一听,心中一惊,表面故意不露声色,面无表情,什么也没说。当天晚上,弘忍老兄找到慧能同志,传其衣钵,并嘱咐:连夜下山,能跑多块跑多快,能跑多远跑多远。实际上,弘忍老兄是担心神秀同志势大,加害于慧能同志。那么,为什么弘忍老兄仅凭神秀同志与慧能同志的揭语,就马上决定要传位于慧能同志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实际上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之前的全文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 出处: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英国诗人布莱克有首《天真的预言》,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天真的预言,参悟千年的偈语。扩展资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含义意思是说:哪怕是朵小小的花也有他自己的世界,一棵小小的草也是有菩提般的心,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主观的,有权利的,有理想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道理,都值得被尊重。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怎么理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话? 怎么理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题目中这两句偈语只是慧能六祖法师四句中的两句,不能断章取义。要完整地理解他的意思,就必须从原文开始。慧能针对神秀的偈子回答问题。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然后,慧能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位佛家大师的四句偈都非常精典,也是从古至今各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都正确,神秀的主张先修身再修心的渐悟。慧能的主张修心也就是修身的顿悟。那么,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世界本身就是四大皆空,菩提原来就没有树,明亮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虚无没有一物,怎么惹尘埃,假如菩提有树的话,菩提也是向心览,何苦向外界求呢?向心修行,西方就在眼前。这是慧能两句的含义。在古代和现实生活中,哪个更适用,或者说是不是分别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年令段,都值得研究。比如,慧能的修心顿悟,聪明人一看就明白开悟了。神秀的修身渐悟,聪明人也好或愚笨的人也好,渐渐地修也能逐渐开悟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