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西平利:移民搬迁群众有了“梦想园”

2020-07-25新闻14

雨后初霁,秦巴山区天蓝山绿水清,一幅幅江山丽景图在云雾中缓缓铺开。

走进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栋栋安置楼房整齐排列,一家家社区工厂满负荷运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康士利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内,张运弟指间针脚飞舞。她笑着说:“以前住山上,种地靠天,即使遇到好年成,一年下来,也难有存钱。现在搬到了锦屏社区,孩子上学方便,医院也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一月能挣2000多块。”从她手中诞生的毛绒玩具,不仅销往全国,还走出海外。

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区的平利县,137个村中有7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40%以上的村超过50个,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达75.41%。彼时,44811名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深沟危险地段,县财政收入不足1个亿……

近年来,平利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巴山区脱贫特色的路子,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六次全省领先,连续三年全省优秀。如今,山上兴起产业园,群众搬进新家园,工厂变为增收园,业兴家旺奔小康。

山上兴起产业园

蒋家坪村,清凉世界,千亩茶园,苍翠欲滴。

“这是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我必须得来看一看!”游客王晓原从长沙来,一路漫步一路拍,相机“咔嚓”声不停。放眼,“云约平利 畅游茶乡”八个大字嵌在茶山之上。

“这片茶山是全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漫山遍野的‘树叶子’,成为了群众奔向小康的‘金叶子’。”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说。

罗显平介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蒋家坪村引进女娲凤凰茶业公司,对1200亩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15吨、产值400多万元。村民凭借这片茶山,鼓起了腰包。截至2019年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4%,实现整村脱贫。

平利县老县镇党委书记杨居侨告诉记者:“我们还拓宽车道,购置游览车,新修厕所停车场,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游客五六万人次,不仅茶叶“饭碗”端得牢,以后“旅游饭”更香!”

来平利县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龚仕建摄

因茶而富,蒋家坪村不是个例。临近的长安镇中原村三星寨产业园,也处在较高海拔区域。通过引进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品回购等形式,群众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自2016年以来,公司帮扶贫困户24户80人,每年配股分红5.6万元,流转贫困户土地300余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9.5万元,为贫困户长期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年支付劳动报酬15万余元。

山大山多没有挡住发财路,让贫困群众靠山脱贫,把“产业”放上山,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

平利县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一角。张昊 摄

一边引“园”上山,一边强化“生态”,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两三业、长中短结合”的原则,平利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产业园。做到短期抓绞股蓝、畜牧、富硒粮油,中期抓中药材,长期抓茶叶,形成了当下能脱贫、中期稳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格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平利人的“绿色钱包”鼓囊囊。截至目前,平利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茶园20万亩,标准化绞股蓝基地5万亩、道地中药材3万亩,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27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园,户均增收1万元”的发展目标。

群众搬进新家园

多年在外漂泊的陈绪宏终于在集镇有了家。

现年47岁的陈绪宏,家住平利县老县镇木瓜沟村二组,家中有个多病的母亲,两个上学的孩子,沉重的生活负担一度让他喘不过气,因没有收入来源,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按照政策,陈绪宏分到一套三室一厅100平米的房子,总共花了不到3万元,世代居住在大山中的他没想到“家”在他这一代旺了起来。

住上新楼房,陈绪宏又开始谋划新“事业”,通过养猪脱贫致富,成了当地的带贫人。如今,猪场厂房已达到300余平方米,生猪存栏110多头(其中母猪20余头),年出栏猪仔300余头、肥猪200头,事业蒸蒸日上。

在平利,像陈绪宏这样的搬迁群众还有3万余人。

平利县洛河镇莲花台村移民安置点。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平利县围绕“一城十镇一百个移民安置区”,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坚持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产业培育,着力在发展产业、支持创业、解决就业上下功夫。

2016年对于老县镇万福山村的张运弟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她们一家从“山垴包”搬进城里住楼房。以前买一袋肥料,要背几面山,步行进城要一天。自从住进了社区,出门就是国道,商店、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样样有,闲来无事,还能在广场跳一曲。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问题,平利县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出了建好小管家、小配套、小平台、小库房、小餐厅、小课堂、小厅堂、小市场、小菜园、小公墓的“十小工程”,补齐安置区基础设施短板、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升搬迁群众管理服务、推动新民风建设,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有力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工厂成为梦想园

安徽滁州人洪玉桃经过多方考察后选择在平利县老县镇开办了玩具公司,主要承接海外订单生产毛绒玩具。经过两年的努力,玩具厂规模由小变大, 2019年产值达1000多万,解决近百人的就业。

说到来平利办厂的原因,洪玉桃说:“这边劳力多,交通方便,镇政府还有优惠政策,厂房免房租,水电还有补贴……”

洪玉桃口中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企业家来平利投资办厂。杨居侨介绍,仅老县镇就有8家社区工厂,覆盖450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在电商销售区,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龚仕建 摄

“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平利县努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平利县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家庭手工业新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新社区工厂发展工作办法》等优惠政策,从领导包厂、部门联厂,再到干部驻厂;从规划立项、选址建设、登记注册,再到工人招聘、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为社区工厂发展创造一流环境,努力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暑假,锦屏社区的社区工厂依旧红火,石顺香与儿子、女儿都在这里,赚钱带娃两不误。儿子吴松正在家等着出高考成绩,便也来家门口的社区工厂赚些钱,“工作很轻松,计件拿工资,爸妈很不容易,我也想给赚点钱补贴家用。”

8岁的小女儿也有去处,社区工厂的“儿童空间”就在旁边,不仅有老师辅导写作业,生活老师也尽职尽责维持秩序。

“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只能丈夫一个人出门打工,我一直都没收入。”石顺香说,“现在好了,家门口挣钱,政府把啥都帮我们想到了。”

平利在全县11个镇发展83家社区工厂,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这种社区工厂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参与,群众每个月在家门口上班有2000元以上收入。

平利县大贵镇社区工厂工人正在工作。

如今,社区工厂已经走出了平利,在西北地区蓬勃发展,成为秦巴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就近、就地就业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典型扶贫案例,入选国家人社部典型扶贫事例,并作为安康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实施。2019年底,仅安康市就累计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587家,吸纳就业2万余人。社区工厂已然成为秦巴山区群众增收的“梦想园”。

#就业#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