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平实说法是什么意思? 解脱坚固禅定坚固

2021-03-27知识3

逃禅煮石之间是什么意思? “逃禅煮石之间”,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明清印人常以此句入印,记得吴让之就刻过一方这样的印.对“逃禅”二字,比较容易理解.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红尘,追求清净淡泊的生活,往往逃避俗务,从禅定和禅悦中获得人生的自在和解脱.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是什么意思 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般,死入无生法忍.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般;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般;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太虚大师如何解释念佛往生原理与其它法门的不同?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学习完毕谢谢楼主菩萨阿弥陀佛

请问“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出自《维摩诘所说经》哪一品 阿弥陀佛!师兄,此句出自第一品:佛国品。此段非常精彩,为师兄们附上,供养大家: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

平实说法是什么意思? 解脱坚固禅定坚固

梵文里有哪些名言啊 1、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2、私欲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3、束缚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

如何得到正确的思想 当代社会有多种思潮,光是自称左派的就如恒河沙数,如何辨别这些思想的真伪,确实需要火眼金睛.笔者认为,可称为左派思想的,中国可从墨子算起;而西方,则可追溯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用佛教做不恰当的类比,真正可称为左派的佛陀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可称辟支佛;伯恩施坦、考茨基可算阿难、迦叶;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卢森堡等人可算觉音、马鸣等论师.列宁自成一体,可算龙树,毛泽东异军突起,可算无著.托洛茨基、斯大林、葛兰西、卢卡奇、曼德尔、沃勒斯坦等人可算提婆、世亲、月称、月官、陈那、法称等.各种思想流派杂然分陈,蔚为大观.这些观点众声喧哗,再加上一个复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让左派朋友们无所适从.什么思想才是正确的,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思路:学习佛陀,以戒为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佛教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戒”就是利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修行人,使修行人不造身和口的恶业,并且减少“意”的恶业(贪、害、嫉妒等恶念),减轻修行人的负疚感和心理负担,使修行人心地初步清净,初步得定,为修习禅定打好恰当的行为基础(有用实践来影响心理、思想和精神的用意).然后用禅定使烦恼沉淀下去,心地清净,思维集中,以便集中。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要有意境 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 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将竹人格化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阮籍、稽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们托。

平实说法是什么意思? 平=平静、平和、平易,也就是说的法容易被人明白,同时态度也很平和平静,容易让人接受.实=实在、真实,也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实实在在的说法,说真实的法,而不是说虚无缥缈的.什么是真实的法?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具体阐述如下: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在具备禅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础上,修习四界分别观,之后在四界透明体当中,可以见到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色聚是不断在生生灭灭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两类色聚.通过智慧之光观照色聚,会发现组成色聚的8-10种究竟色法,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组成方式.在照见物质组成后,通过修习名法,照见名法是由心、心所构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断在生灭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钟有上亿个心及心所生起又灭去.通过这样的修行,发现世界是由不断生灭的名色法组成,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我、灵魂这样的不变的东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灵魂等邪见.然后再通过修习寻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会发现名色法相续生起的原因是由于贪爱、爱欲.通过修习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见前世,通过追查名色法相续,。

如何是圆满地道(道阶次第):法王讲述五道十地功德特征 平时,我们都自认为是修行人,那就要往里观察一下,现在我们修到什么程度了呢?大乘里面讲五道十地,我们如今是在哪一个层次上呢?每次发愿回向后,念圆满地道功德已,惟愿速得金刚持.圆满地道是那些呢?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十地:指见道位的初地菩萨、修道位的二地至十地菩萨.慈诚罗珠堪布曾说:如加行道.在凡夫道里这已经算是修得非常不错的了.从密宗的角度看,他的生起次第已经修到可以非常清楚地观想本尊,不但是心里面观想得清楚,而且可以亲眼目睹本尊像,无论是忿怒本尊还是寂静本尊都修到这种程度;在圆满次第上,他已经修到气脉明点全通了;在证悟空性方面,他已经悟得非常不错,只是对大光明还没有现量证悟,即没有证得一地、没有见道.仅管如此,经书上讲得很清楚:他若犯密乘根本戒而不忏悔的话,就一定会堕落.今天在座的各位,是资粮道,加行道,还是根本就没有入门?加行道最低的层次是从无造作的菩提心开始.当一心一意想要利益众生,有了为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以后,才有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这是加行道的第一步.现在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菩提心呢?若没有,我们就根本没有入门,还在大乘佛教的门外,我们就是凡夫中的凡夫.以下为法王嘎玛巴在《解脱庄严宝论》关于五道十地讲。

#解脱坚固禅定坚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