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迟到,但终究不缺席——疫情之下的影视节,想来不会是最热闹的影视节,但完全可以成为一届特别的、高质量的影视节。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正式拉开大幕;第26届上海电视节也将紧随其后。接下来的两周,一年一度的“光影盛宴”,将如约出现在这座光影之都。
今年的“光影盛宴”,同往常当然大有不同。因为疫情,原本初夏的邀约延迟到了酷暑时节,办节的场面、规模、组织形式和人们的观影方式等等,都需要作出不小的改变。但也是因为疫情,迟来的影视节,更显弥足珍贵。
这是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第一个重启的A类电影节,也是疫后我国首个重大国际性影视节庆活动。尽管迟到,但终究不缺席——在这个特殊的夏天,影视节举办本身,就是一种风向标。从中可以读到的,是对疫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复苏的信心,也是对疫情防控本身的信心。
特殊时节的影视节,自然要有一些特殊的观察视角和体验方式。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办节,安全无疑是条底线。繁重而细致的防疫任务,不免对办节造成影响,需要各方特别是影迷们的共同理解支持。
预约、限流、错峰等措施,需要始终得到严格执行。有机会身临现场的,需要坚持戴着口罩;未能如愿买到票的,恐怕要换一个方式身临其间。这会牺牲一些舒适度、体验感,但暂时的、局部的牺牲,都是为了让这个节庆顺利地归来、顺利地办下来、更好地走向未来。
好在,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节庆,不只是通过数量、规模、热闹程度说话的,更是靠内涵、精神、影响力来取胜的。电影节、电视节,本身都是具有高度丰富性和延展性的平台,人们观影,更将电影电视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来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某种程度上,影视节与这座城市之间,有着一种互不可分的深度关联。这不仅因为有佳片荟萃,更在于其集聚着全球重要的影视要素,并在要素的碰撞交融间,构成一个文化、产业、人才等多层面、复合式的交流平台。这是世界电影人、电视人的交流平台,是影视观念、思想的碰撞平台,更是一座城市与全国、与世界的交流平台。
多年努力之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已经可以同威尼斯、戛纳、柏林、纽约相提并论;在同世界影视版图深度相嵌的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也以影视为媒,不断强化同全国、同全球的价值链接、文化链接、情感链接,进而明确一座中心城市的身位。
疫情之下的影视节,想来不会是最热闹的影视节,但完全可以成为一届特别的、高质量的影视节。从展映、论坛到市民征文,线上线下的活动门类依旧丰富,诸多国际大厂牌“云上”相聚,“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持续扩容……种种迹象,都意味着影视节的魅力不减,上海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减。
而透过特殊的形式,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更多投向影视的本质,更多思考影视能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这座城市又能为全球影视提供什么,并且通过影视,在这个格外特别的时节,凝聚起格外重要的共识、信心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