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CEO冯思翰(StephanWollenstein)最近代表大众集团发布了上半年在华成绩,并接受了媒体采访,除去官方套话,有五大要点值得注意和深挖。
1. 市场占比创新高
上半年大众在大陆和香港市场交付了159万辆车(进口车7万),虽然同比降低17%,然则整体市场下滑22%,大众跑赢了大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2%,接近20%。
主要原因是大众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同时发力,特别在SUV的表现。
- 低端市场的捷达品牌,目标瞄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售价8-9万元,旗下上市不到一年的三款车VA3,VS5和VS7,2020上半年交付了6.76万辆,已经占领了1%的市场;
- 高端市场的奥迪等豪华品牌,在2020年保持了强势增长。
- 大众在华布局超过10款SUV产品,而上半年大众SUV销量同比增长9.3%,证明了大众大力布局SUV产品的正确性。
因此,大众对中国市场下半年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下半年能基本回到去年水平,销量将与去年同期持平,而全年下滑幅度会小于10%。
2. 捷达和斯柯达,冰火两重天
大众在华两家合资厂,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87.4万辆,下滑9.2%,上汽大众销量57.7万辆,下滑37.2%,两者的差距再次扩大,捷达和斯柯达可以看成两家的缩影。
捷达独立后,表现很好,已经成为一汽大众市场重要的部分,而斯柯达的品牌表现一直不佳。
斯柯达的价格定位比不过捷达,斯柯达和捷达相似两款车,出自同一平台,车身尺寸和动力配置非常接近,但售价上,斯柯达远高于捷达。
虽然斯柯达在欧洲品牌认可度较高,但在中国,斯柯达又不如大众品牌。
品牌和口碑没有打出来,介于大众与捷达间,让斯柯达的定位十分尴尬。
冯思翰也表示,斯柯达所在的市场区间竞争非常激烈,既有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也有国际品牌的“降维”竞争。
因此,斯柯达在4月份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全系产品大幅降价,应该是对定位有所调整,开始进军低端市场。
3. 首款电动汽车ID的投放
大众对于电动化采取“All In”的策略,40亿欧元的电动化投资,40%在中国,2023年大众会有10款纯电动ID系列在两家中国合资厂同时投放。
第一批投放在中国的车型并非在欧洲上市的两厢车ID.3,而选择了紧凑型SUV。
其中一汽大众为ID.4Crozz,上汽大众为ID.4X,两款车在尺寸和风格等方面很接近,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在这之后,两家合资企业的分工和差异性化会逐渐增加。
让尺寸和配置都差不多的两辆车处于同样的细分领域,这也是大众在中国屡试不爽的策略,比如一汽大众的迈腾和上汽大众的帕萨特,比如一汽大众的速腾、宝来,和上汽大众的朗逸。
4. 电动汽车新打法
大众希望能够在2025年-2026年销售500-600万辆电动汽车,冯思翰介绍,大众的电动汽车会采用新的打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采用合资公司拓展充电体系,包括快充。
大众在2019年与星星充电、一汽、江淮出资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MS,星星充电提供技术支持,为大众、一汽、江淮三家股东用户提供定制化充电产品和一站式解决方案;开迈斯的快速充电站,可达到输出功率360千瓦,并持续投资适用于自动驾驶的机器人充电、无线充电等。
2020年4月,大众与初创企业上海度普合作,在中国生产灵活储能快充桩;
第二,ID系列产品差异化,定价差异化。
基于MEB平台的电动车,涵盖了轿车、SUV、MPV等车型,价位覆盖入门、中端、高端等,细分市场十分广阔;
第三,销售模式,采用数据化模式来呈现,数字化转型;
另外,大众觉得换电没有太大的优势,主要受限于换电站的布局,更多的后备电池会增加成本,对车主产生额外费用。
5. 动力电池布局,三家供应商
国轩高科会被打造成大众在华主要电池供应商,国轩会提供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
针对于高端、长续航里程的车型,会采用三元电池,而经济型和入门级的车型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2025年大众在亚洲的动力电池需求为150GWh,在中国,大众计划2-4家电池供应商的支持。
现在主要供应商为宁德时代,除了国轩高科,还有一家电池供应商也在认证当中,据悉,很有可能是以软包电池为主的万向123。
复杂问题讲简单,简单问题将到位,欢迎关注“汽车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