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自华成长空间微课:杨景旭-怎么说,孩子才肯做

2020-07-25新闻4

不知大家在育儿中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一些挑战呢?

妈妈说: 该回家吃饭了,孩子说“不要”;爸爸说:穿好衣服我们要出门了,孩子充耳不闻,只管玩玩具。奶奶说:快把电视关掉,看了一上午了!孩子把头一扭不作声。大人们就开始纳闷了,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面对这样的挑战,我要先给大家道一声恭喜,因为这是孩子发展出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只有发展出自我的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向自由和独立。

虽然说这意味着孩子心智发展正常,我们可以先放下一些焦虑的心情,但是随着孩子自主意识增强,让干什么偏不干真的很让家长抓狂。这时,我们需要了解所有这些挑战的根源在于孩子觉得被操控,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我强调一下,这里的自由不是“行为的放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由意志,是一种内心可以选择的状态。很多家长对蒙氏教育情有独钟,经常把“爱自由和规则”挂在嘴边,但是大家知道吗“爱和规则”是为自由服务的。蒙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被誉为“彻悟的智者”,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叫《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自由对一个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裴多菲发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感慨。那我想问一下大家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我有选择权”。

这么说可能会有一些抽象,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1990年2月2日,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获释出狱,结束了他27年的被监禁生活。后来他描述这段经历时说道“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面对27年的非人待遇,曼德拉选择痛苦和怨恨也无可厚非,但他仍然选择了宽恕获得了完整的自由。所以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是孔老夫子讲的人生至高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心经》的“观自在菩萨”。在我儿子四岁多的时候,暑假我带他去大连旅游,恰好有一位亲戚在大连,于是我们抽了一天的时间去看望亲戚。亲戚家的房子是海景房,孩子站在窗户边看着大海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异常兴奋,连蹦带跳的。因为上面的窗户是开着的,他的头咚的一声就磕到了窗户角。我的心咯噔一下,心想,这下磕的不轻,免不了要哭闹一番。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从茶几上拿了一只蓝色塑胶拔罐器扣在头上,笑着说:你们快看,我头被撞了个大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那次他头上也确实磕了个包,事后我问他说:宝贝,你磕那么厉害怎么不哭啊?他愣了一下,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我可以选择不哭啊,我也可以选择笑啊。着实给我上了一课。这就是内心具备自由的孩子,任何情况下,他都是有选择的。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中国汉字尤其着迷。常常被老祖宗的智慧深深折服。我们就拿汉字“怒”,愤怒的怒来说明。大家看“怒”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意思是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心是被奴役,没有选择也没有自由。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会为自己的行为开脱:都是别人逼我的,我不得不做,形成受害者心理;另外一种情况;逃避。当面临的压力过大时,他就会启动防御机制,比如精神类疾病或者轻生。这也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面对绊脚石,成功者被绊倒后选择站起来,并将绊脚石变为垫脚石。失败者认为没有选择二一蹶不振。

讲这么多其实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号施令,或者用命令式的单一沟通方式跟孩子交流,长此以往挑战就会越来越大。因为在这种互动模式中,孩子会觉得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权利,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无力,一旦听到父母发号施令,心烦、压抑、沮丧,这样一些情绪就会涌上心头。在压抑的负面情绪里,孩子就会用拒绝、排斥、顶撞、拖拉,这样的一些方式来与父母抗衡。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说,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我们经常命令孩子向他们发号施令,因为我们以过来人自居,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他走过的路都多,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饭多。所以我们抱着全都是为你好的态度对孩子做各种安排,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说的去做,而不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们逐渐形成了命令式的语言和控制型的养育方式,哪怕我们的说话语气有多么的温和,语言的表达有多么完整,但是依然掩盖不住,你听我的就好了,这样一个本质。

我们如何用尊重的态度既赢得孩子的合作,还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权呢?下面就给大家正式来介绍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工具:有限选择。有限选择是父母跟孩子共享权力的第1步,也是我的孩子在两岁到6岁期间我用的最多的一个工具,它既体现出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选择和部分权力,同时又体现出尊重家长和情形的需要。它简单又直接的践行着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理念。

这个工具有三个要点。

一、我们可以用选择来替换命令,用选择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赢得孩子的合作。(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们要出门了,你愿意像小兔子一样轻快的跳,还是像大象一样重重的走到车前? )

今天你想吃黄黄的香蕉,还是红红的苹果,你是想把苹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吃,还是想一整个来吃!你想再玩五分钟回家还是十分钟?你打算穿这件红色的衣服,还是穿这条蓝色的裙子?你计划先完成作业,再弹琴,还是先弹琴在写作业?这些都是有限的选择,即使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整杯牛奶?很多孩子都有饭前洗手的问题,我儿子也不例外。他两三岁的时候,吃完前不爱洗手,即使洗也是糊弄,把手弄湿就算洗过手了。我会不停的提醒她,宝贝吃饭前要先洗手了,一定要洗干净哦!发现效果并不好。后来我就换了一种问法,宝贝,吃饭前我们要把手洗干净,你今天是想请香皂帮忙呢还是请洗手液?你先不告诉妈妈,等你洗完了让妈妈闻闻,看妈妈能不能猜出来?他通常就会立刻作出反应。在这里吃饭前把手洗干净是界限是我的要求,而在这个要求上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用什么洗,这就是我们跟孩子分享权力的第1步。这个要点背后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是仅仅换一种说话的方式来套取孩子回答,而是真的开始一点一点的放权给他,满足孩子自主的愿望,所以我们家长心态首先要改变。

这是第1个要点。

第2个要点是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做选择,比如当我们问他,我们要回家了,你想再玩三分钟还是5分钟?孩子说我就不要回家,我们就要和善而坚定的说,这不是一个选择。然后重复上面的一个选择。

其实回到生活的具体场景中,面对孩子的不同意见,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作判断,我们只需明确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就可以。比如当我们问孩子,你打算三分钟以后刷牙,还是5分钟以后,你来决定?如果孩子说我要10分钟以后刷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衡量一下孩子的选择是合理的吗?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就可以尊重。但是如果孩子说我不刷牙,我们就可以微笑着摇摇头,和善而坚定的说,宝贝你可能累了,但不刷牙不是一个选择,你是打算三分钟以后刷,还是5分钟以后刷,如果孩子还是不配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闭嘴微笑来表达我们的坚定,避免跟孩子陷入冲突和权力之争!

第3个要点是在给出两个选择后,我们可以加一句,你来决定,赋予孩子力量。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赋予了权利时,他们就会更愿意使用这种权力。你来决定这句话,意味着父母开始尝试放手,信任孩子有能力自我管理,这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有能力感、有责任感,孩子朝独立的方向迈出了第1步。

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有限,而不是不设限制的由孩子自由选择。也许有人会问,自由选择不是更好吗?爱和自由吗!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大家想想交通规则,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规则,我们出门能感到自由吗?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我们一起探讨教育中的自由如何实现时,她和我分享了一件他和女儿之间的挑战:冬天的一个早上,妈妈让4岁的孩子自己选衣服外出,当时孩子正迷恋冰雪女王,于是兴冲冲地选了一条夏天的公主裙,妈妈看到以后立刻说这么冷的天不可以穿裙子,孩子很不开心,他认为妈妈先是让他选,然后又说话不算话,感到很委屈、很愤怒,又开始大哭大闹。折腾了半天最终决定里面穿一件毛衣,外面穿公主裙才算罢休。可是到幼儿园都已经迟到了一个小时了

妈妈原本想通过放权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没想到却又一次的引发了亲子冲突。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自由选择的无效性,孩子年龄较小,还无法做出理性判断或者决定的时候,父母直接给孩子没有任何限制的选择,容易让局面陷入失控或者是放任的状态,后果是要么孩子容易自我伤害,要么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或者打破一些规则和约定,而选择往往是跟责任直接相关的。有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在自由女神雕像旁边再放一个责任女神,孩子年龄越小,所能承担的责任就越小,所以我们一开始给予孩子的选择应该是有限的选择,能够让孩子有自我做主,有被尊重的感觉。

同时父母根据情形需要来设定界限,真正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回到刚才那个冲突场景,妈妈完全可以拿出两件厚厚的外套问孩子,今天外面很冷,我们需要穿厚厚的外套才能保暖,你想穿这件蓝色的羽绒服,还是想穿这件粉色的大衣,你来决定。这就是有界限的选择。

刚才和大家详细解读了有限选择这个工具,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使用这个工具的注意事项。1、在提供有限选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心态和情绪上的平和,采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不要跟孩子大发脾气,更要避免用命令和指责

有限选择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不是控制,如果我们生气的说,你要么现在就去弹琴,要不再也别弹琴了。孩子听的出背后的威胁,感受到的是不尊重,这不是有限的选择,所以有限的选择是对双方都尊重的。

第二,给予选择的范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调整,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提供范围很大的选择是不合适的。他们缺乏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能力,也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别忘了,自由和责任是对等的。因此父母要给出具体并且有限的选择。

你想怎么玩?你怎么才能照顾好自己?

这些问题我们是可以问,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比如说两三岁之内,这样模糊的问题常常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提供清晰具体的有限的选择,他们就能做出很好的回应。比如说我们可以问你想看猪猪侠,还是巴巴爸爸,你想吃鸡蛋还是想喝牛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给孩子选择的权限范围也要随之扩大,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你可以问,你是要我制定最晚几点你得回家,还是愿意跟我一起商量?

当孩子渐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可以用启发式提问,这样一种方式适用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启发式提问也是正面管教的一个有效沟通工具,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中专门来做讲解。

第3个要点是家长清晰界限,底线在哪里?哪些是可以放权给孩子的,是可以让他选择的。放权的标准是孩子是否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朋友和我分享过一个案例。A孩子的妈妈周末想出去郊游,B孩子的妈妈听说后想搭车同行。A妈妈同意了,结果周末过去那个A孩子坚决不同意让B坐自己家的车,A妈妈最终无奈的说,我得给孩子这个自主权,然后B妈妈只好带着孩子尴尬的离开。这件事的关键是执行权力的是孩子,背负责任的是妈妈。妈妈需要清楚的是自己才是这个车的主人,这是妈妈来决定的,并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别忘了,我们是和孩子分享权力,而不是放弃权力。我们给到孩子的是有界线的许可。

比如对很多家长来说,每天写完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这是界限。而我们可以给孩子的选择是你愿意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你是想先写完作业再练琴,还是先练再写作业,

第4个要点是提供对我们和对孩子都可以接受的选择,在有限选择里所出现的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接受的选项,而不是其中一方被迫接受自己不愿意的选项。如果我们赌气的说,你是想把玩具收起来,还是让我扔进垃圾桶?扔进垃圾桶这个选项,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是都不愿意接受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说收玩具的时间到了,你是想自己收拾玩具,还是让妈妈陪你一起收拾?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我们为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时,孩子们可以学到什么呢?第一点,孩子会慢慢的体会到做决定是自己的事,获得内心的自由并发展出了责任感。第2点,孩子在自主选择的经历中会体会到我能行,我可以作出选择这样一种能力感,从而变得更加的自信、有主见。第三,孩子在尊重平等的沟通模式中,也学会了平等尊重的对待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

要掌握好有限选择这个工具,需要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多多的思考和觉察,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有限的框架下为孩子创造发挥主动性的空间。有限选择的背后是和善与坚定并行,是给孩子有限的自由和权利,并逐渐放手。

除了有限的选择,我特别安利大家另外一种育儿方法:游戏力育儿法。我们常常忽视游戏的力量,其实还就是通过玩学习的。大家看“玩”字,左边一个王,右边一个元。意思就是元神做主。而且用做游戏的方式可以当下同时搞定连接和纠正,不必先联结后纠正。我来举一个我儿子小时候的例子。那时他上一年级,一天早上起来情绪很低落,可能是起床气的原因,他对我说他不想穿衣服,我也有点着急,因为要赶校车,有点不耐烦的对他说:你明明可以自己穿的,妈妈不想帮你,然后他就施展他的消极对抗大法,坐在被窝里噘着嘴一动不动。我也心烦意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突然看到两个毛绒玩具,于是就拿起来,假装他们在对话。我用搞笑的低沉笨拙的声音为其中一个小动物配音:呵呵呵,原来逗逗不会穿衣服呀。另一个说:什么呀,他会穿!他可是天下无敌快的逗逗啊!(用自信正常的声音)逗逗听到后,哈哈笑了起来,然后自己拿起衣服,一边穿还一边加入对话:看呀看呀。那个不相信他的小动物说:不是你穿的,是你妈妈帮你穿的,你根本就分不清楚衣服和裤子(用低沉笨拙的声音)。另一个动物反驳说:明明就是逗逗自己穿的,他可是天下无敌快的逗逗啊!在他穿好衣服之后,我们接着又在这个游戏的帮助下洗漱然后出去等校车,当我们卡住的结被笑声和游戏解开后,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今天帮大家介绍了有限选择和游戏力两种方法。游戏力老少皆宜,而有限的选择这个工具越小的孩子越管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或者是成人可能就不吃我们这套了。我们一定不会这么和老公说话:你是计划现在帮我晾衣服还是五分钟以后晾?因为十六七岁之后几乎已经是完全责任人了,有限的选择这点自由和他的责任是不对等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下次课程我们会和大家分享两个个大小通吃的工具,敬请期待!

课程的最后我送给大家育儿十字经:有限的选择,温柔的坚持!也邀请家长用一周的时间觉察自己对孩子哪些是命令或者告知,可以尝试把命令改成有限的选择。也期待大家将使用工具的心得和疑问反馈给我们。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