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经常都需要回溯到以前的一些事情上。我先强调一个结论,在六国当中,对秦国有着深仇大恨的是四个和秦国疆土相毗邻的前线国家,也就是三晋韩赵魏和楚国,另外两个和秦国疆土并不相邻的后方国家,燕国和齐国,它们对秦国没有深仇大恨。
秦灭六国
吕不韦改革时期,他把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斩首授爵制给取消了。燕国,齐国,还有鲁国领土,都是在斩首授爵制被取消后才被秦国占领的,被秦军杀的人头滚滚的只有前线四国,后方两国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怎么领教到这个制度的残酷血腥,它们对秦国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仇恨与偏见。
长平战场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发现,原来的六国领地上有两个社会阶层对秦国的统治不反感,他们是儒生和术士。战国时期,儒家传播思想的范围很广阔,但是,儒家最主要重镇是在鲁国和齐国。术士阶层心目中的圣地是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只有燕,齐沿海一带,能够看到海市蜃楼的地方才会产生这样的神灵崇拜。不嫌麻烦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来到秦国朝廷的那些留下名字的儒生,术士们的具体籍贯,基本上都是燕,齐,鲁这三个国家的人。
稷下学宫
儒生,术士愿意合作,说明六国有人支持秦国政权,这是好事,秦始皇也就把他们接纳下来。他出去巡游的时候,还特地把这两个阶层的人都带上,他就是想给在各地动不动就反叛的六国民众看看,你们不是一直说秦国是恶魔,秦国招人恨吗?六国当中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你们观点,还是有人站在秦国一边的。
秦国统一六国
前221年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有了一个重大政策变动,他重新拾起商鞅的法家路线,开始按照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到了前214年左右,法家治国的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秦始皇的一个亲信李斯升为左丞相,名义上,左丞相的地位居于右丞相冯去疾之下,但冯去疾是个墙头草式人物,只会和稀泥,没有什么固定政见,从未发表过任何个人观点。秦始皇专门选择冯去疾做右丞相,是因为他坐在右丞相位置上只是一个摆设,真正执政的人物是李斯,冯去疾不会妨碍他。也是在前214年左右,嬴政的另一个亲信蒙恬被任命为几十万秦军的统领,出征匈奴,秦始皇对军队的掌控加强了。
蒙恬北击匈奴
为什么作为皇帝的亲信,李斯,蒙恬却过了这么久才被提拔到重要位置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始皇的亲信都没有立什么功劳(比如李斯),或者就是打败仗(比如桓齮,蒙武),相比一大堆功勋彪炳的功臣,亲信派系中这些靠拍嬴政马屁上来的人就只能慢慢地提拔。
李斯
法家路线全面铺开,不可避免的造成,嬴政和儒生的矛盾开始激化。儒家信奉周礼,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当中的规定,来到秦国朝廷的部分儒生,比如淳于越,很自然地选择了亲近,支持嬴政的嫡长子扶苏(还有部分儒生没有明确表示立场,比如叔孙通),他们完全没想到,嬴政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胡亥,按照他们的想法,胡亥是秦始皇排名最靠后的儿子,无论立嫡还是立长,胡亥都应该毫无机会的。
博士淳于越
嬴政信奉的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决定一切事物,如果连谁做继承人这样的重要问题都不能自己决定,这叫什么绝对权力?所以,嬴政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儒生却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开始的时候双方关系还不错,后来却反目成仇,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嬴政
法家和儒家两种思想尖锐对立,法家的那些治国政策儒家本来就不赞成,前214年,嬴政大力推行法家路线,儒家已经对他很不满,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到了这一年,儒家终于看清楚了嬴政这个人,看清楚了嬴政的施政方向,也看清楚了嬴政准备让胡亥做秦二世的心思。
在大家的观点中,扶苏是秦始皇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嬴政真正属意的继承人应该是胡亥。首先,扶苏作为楚系外戚的后代,在秦宫中已经失势,嬴政也绝不会容许好不容易才扳倒的楚系外戚东山再起;其次,扶苏的老师是儒生博士,其施政方针与秦始皇截然相反,这是嬴政断然不会允许的,所以法家思路的胡亥成为了嬴政的最好选择。从嬴政发配扶苏去长城就已经开始为胡亥的继位而铺平道路了。
秦二世胡亥
根据传统规则,最有资格做继承人的是扶苏,最没有资格的是胡亥。胡亥名不正言不顺,他上台后,会对扶苏极为忌惮,扶苏还有活路吗?肯定是死路一条!作为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对扶苏的命运很担心,他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办法让扶苏有机会活下去——到地方上去做诸侯王。
如果扶苏生活在秦国朝廷的集权体制之下,胡亥一个命令就可以杀掉扶苏,扶苏无论如何都逃不掉。不过,胡亥排名最靠后,他前面还有很多哥哥,从法理上讲,这些人也对胡亥的位置造成了威胁,他们和扶苏一样,都是胡亥剪除的目标,都有保命的动机,如果大家都去做诸侯王,许多诸侯国联合起来,胡亥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公子扶苏
扶苏是楚系外戚给赢政强行安排的王后生的儿子,赢政经过长期权力斗争,用了20多年时间才摆脱楚系外戚的控制,扶苏如果做继承人,楚系外戚的势力就会卷土重来,赢政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此前,秦国高官里曾经有一批人提出过设诸候王的建议,被赢政很明确否定。赢政认为这件事己经盖棺论定,自己的意见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儒生明知故犯,是在故意挑战自己的权威。淳于越也知道,再度提出设诸侯王的建议,非常危险,但是,这是扶苏的唯一活路,他必须试一试。
焚书坑儒
赢政把扶苏看做政敌,儒家公开支持扶苏,等于站在了政敌一边,这触犯了嬴政的逆鳞,赢政非常生气,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儒家和法家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两者不是一路人,终究要分道扬镳。这个时候术士因为其他问题也招惹了嬴政,于是他决定两个阶层一起解决,坑杀了部分术士和儒生,开始焚书坑儒。至此,秦始皇把所有社会阶层都推到了帝国的对立面,彻底成为了独夫民贼,一场风暴也注定会把胡亥的王冠撕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