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陶瓷文化,仅一件传世的白釉瓶和刻着希腊神话的唐代瓷器

2020-07-24新闻8

【越窑青釉执壶】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通体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晶莹透澈,开细小纹片。

该青釉执壶是陈万里先生(1892~1969年)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同时得到的还有一件,与这件器物几乎完全一样,二者均于1936年出土于浙江绍兴唐代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叔文)夫人墓,墓志砖上有元和五年(810年)纪年。由于出土这两件瓷器的墓葬主人为户部侍郎的夫人,唐代户部侍郎的官职为正四品下,且这件越窑青瓷执壶造型规整,胎、釉精细,非同一般。因此,应属于秘色瓷的范畴。这件执壶被确认为秘色瓷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有确切年代可考,故可作为唐代越窑秘色瓷断代的标准器,它反映了9世纪初越窑秘色瓷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执壶为注子。

1954年,陈万里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一批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就包括这两件基本相同的越窑秘色瓷执壶。

【邢窑白釉瓶】

瓶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透明釉,釉面洁净。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白瓷窑,其遗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传世和出土唐代邢窑白瓷以盘、碗最为多见,瓶类罕见。唐代文献称邢窑白釉瓶为“内邱瓶”。唐人元稹(779~831年)《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诗曰:“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酷。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全唐诗》卷408)

此瓶形体端庄秀美,胎釉洁白无瑕,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在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埃及等国均曾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标本,说明唐代邢窑白瓷曾远销海外。

【邢窑白釉罐】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平底。通体内外施白釉,外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洁净无瑕。

邢窑创烧于隋代,盛烧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瓷多有记述,陆羽《茶经》称“邢瓷类银”、“邢瓷类雪”、“邢州瓷白”。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称:“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产品。此件白釉罐形体饱满,雍容大度,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趣味。

【青釉凤首龙柄壶】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壶的整体看上去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龙形,龙口衔住口沿,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作窥视探饮状。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由联珠组成的6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塑贴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装饰联珠、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之间以暗划弦纹相隔。

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且玻璃质感较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频繁,中亚、西亚地区的一种金属有盖鸟首壶传到我国。198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周李贤墓(569年)曾出土一件鎏金银壶,现藏固原博物馆。李贤为北周开国功臣。据考证,此件鎏金银壶系萨珊时代中亚巴科特利亚地区制造,其形制完全采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系由西域传入我国,当时被称作“胡瓶”。腹部图案为希腊神话《金苹果的故事》。

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1980年河北沧州市西郊第一砖场唐墓曾出土一件类似的青釉龙柄壶,只是壶口做成盘口。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