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求之欤 与之欤

2021-03-24知识5

与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与yǔ〈动〉1.(会意。小篆字形2113,“一、勺”合5261起来,表示赐予别4102人东西。“与”,从与1653,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同本义[give grant;offer]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3.又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2]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名〉1.党与;朋党[clique]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群臣连与成朋。《汉书》2.盟国,友邦[allied country]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介〉1.跟;和;及[with;to]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为,替[for]。如:与我想想<;连>;1.和;同[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

求之欤,抑与之欤?中的抑什么意思? 求之与,抑与之与:是夫子访人打听知道的?还是各国的国君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孔子,亲自对他说的呢?如果有帮助到麻烦动动手指请点击答案下“好评”,谢谢了】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匿名用户 1级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与yǔ〈动〉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求之欤 与之欤

与读第二声时怎么组词 详细字义-◎与(1)与 yú(2)同“欤”[same as“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3)另见 yǔ;yù基本词义-.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bai,译为译du为“给与”“参zhi与”“结交”“亲附”。dao1、则与一生彘肩专(《鸿门宴》)(给与)属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二、用作连词,“同”“和”“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求汉字解释:抑 1求之欤,抑与之欤?2多则多矣,抑俊似鼠。3非违天时,抑亦人谋也。 1.或是,还是2.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3.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

#求之欤 与之欤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