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曲艺的种类 陕北说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陕北说书单人演唱可在田间、地头、院落、炕头演出,因此,显示出之灵活、机动的特征;2、陕北说书音乐的调式和板式不像某些乐曲那么繁复、华丽,而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其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3、陕北说书语言精炼,说唱风趣,形成文风趣,扣人心弦的特征;4、既有陕北说书的多种调式、曲目等本土音乐,又广泛吸纳民歌小调、戏剧曲牌以及其他姊妹艺术音乐,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元性特征;5、陕北说书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人物和事物,采用拟声状形态意,传情描事等手法,因而具有表演艺术的模拟性特征;6、陕北说书在语言上大众化、地方化,风味浓厚、通俗易懂、易于流传,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等特征;7、传统书多伴随民族活动,为说“还原书”、“喜庆书”、“庙会书”、“求儿女的神书”等,因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榆林小曲是陕北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品种,其特征如下:1、由南方传入陕北,又与陕北民间音乐相结合,是南北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2、小曲的音乐风格既委婉缠绵,又高亢激昂,南韵北声融为一体。。
关于民俗问题 民间小戏是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固有艺术综合的过程。概括来说,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其中以歌为主的民间小戏来源于民歌,大多是吸取了民歌的曲调与唱词,再增加人物,扩充情节,发展为小戏剧日,如晋中秧歌《偷南瓜》、《卖元宵》,陕北秧歌《秃子尿床》,晋北二人台《走西口》等,都是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虚构角色,增添细节,构成了曲折离奇、动人心弦的戏曲剧目。以舞为主的小戏,往往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加工,扩展戏路,搬演出来。如山西“左权小花戏”最初的形态是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社火时,站在原地边舞边唱,目的是祈祷娱神;到了明末清初增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使之初具小花戏的雏形。另一条是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办法是把民间说唱的叙述体转为代言体,具体来说,叙事性较强的剧目,大都吸取了叙事体民间说唱的特点,将叙述体转为代言体,不再是说唱者一人跳进跳出,代替各种角色,而是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代替剧中人物说话,戏剧因素不断增加,成为新的表演艺术。如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吕剧”、江苏的“锡剧”等都是在民间说唱。
陕北道情的经典剧目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主要传统剧目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包括四本连台大戏《孟姜女哭长城》、《红桃山下界》、《打经堂》、《刘金进北瓜》、《韩湘子》、《伍员逃国》、《割肝救母》、《打棍出箱》、《汾河打雁》、《花柳记》、《李大开店》、《刘秀走南阳》、《红毛跳墙》)、《闪婚图》、《两世姻缘》、《合凤裙》、《二女子游花园》、《秋胡戏妻》、《鞭打芦花》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主要现代戏有;《家庭图》、《二流子转变》、《王长生揽工》、《劝子归队》、《纺纱》、《南下开荒》、《难民图》、《王三小求妻》、《禁洋烟》、《三回头》、《吴逆子》等。建国后现代戏主要有:《支农忙》、《朝阳人家》、《挑女婿》、《两家亲》、《赛畜会》、《意中人》、《接婆姨》、《沙海红旗》、《土地风波》、《赞新婚》、《小四德》等五十余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道情十字调《灵英。
陕北民俗的民风习俗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道情是哪个地方的戏剧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晋北道情的晋北道情
陕西商洛都出过那些名人?陕西省商洛市也是自秦朝成为商鞅的封地后一直发展到现在,那么从古至今商洛都出过那些名人呢?商洛名人挺多,简单说几个:第一个就是秦时商鞅,。
道情 王金豆借粮主要讲的 是什么内容 剧情是:河南太康王湾村,王金豆自幼与张爱姐订婚,不料王家遭火灾而家败。除夕,王金豆前往岳父家借粮,不敢走正门,越墙至爱姐绣房。爱姐除暖酒款待,还以父之皮袄相赠。其嫂刘氏从柜中拉出王金豆,戏谑后,取来年货,让其夫张广套车送妹夫回家 此剧是生旦应工戏,1949年以前,太康县道情班范礼清、张大妮、张礼奎擅演此剧。扩展资料历史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