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集大师生“蚝壳惠民”团队改良土壤扶贫助农

2020-07-24新闻4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罗旻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在厦门大嶝岛、漳州诏安沿海,牡蛎壳堆积如山。集美大学副校长、教授曹敏杰带领研究团队的师生经过7年研究,对牡蛎壳进行保护性煅烧加工,能成为理想的土壤改良剂,可用于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实现了变废为宝、扶贫助农、保护土壤的目标。他给团队取了个名字:“蚝壳惠民”。

炎炎夏日,“蚝壳惠民”团队的师生们来到永定、诏安、平和、同安、灌口等地的村落,取土、测值、标记,与农民交流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种植效果,把一手资料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7年了,无论冬夏,太阳帽、实验工具是每次下乡的基本装备。

如何实现贝类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是团队近几年致力研究的方向。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超标是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和酸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酸化土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福建省,酸化耕地面积已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6.5%。在漳州平和县,土壤酸化面积甚至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99.27%。土壤酸化导致营养元素流失,有毒重金属化合物溶解度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结构变差,减产减收,种植出的农产品品质下降。

研究团队从福建沿海堆积如山、每年超过100万吨的废弃牡蛎壳入手,经过系列处理工艺,使这些令人头疼的牡蛎副产物成了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的土壤改良剂原料。作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曹敏杰希望能将这项土壤改良研究成果普惠于民,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在不间断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恢复地力的愿景。

这两年,“蚝壳惠民”团队师生多次为农户进行种植技术讲解及土壤相关知识的普及,并将土壤改良剂以公益形式免费提供给多个县的贫困户和种植户,用于“治土扶农”的公益事业。“当我们上山下乡,走进田间地头,贫困农户深耕土地时的艰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团队里生物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谢渊说。加入科研队伍仅一年,但“科技扶农”的力量鼓舞着他要以更加专业的技术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科学地改善土壤,研究团队针对不同作物适合其生长的土壤酸碱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一次次下乡,师生们欣喜地看到使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断改善、农作物呈现日益旺盛的长势。“望着一个个硕果累累的果园,我们百感交集,能为农村发展尽一份力,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食品加工专业研究生许玲玲说。

近几日,他们陆续收到了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秀山村几个农户的感谢信。农户种植的香蕉、百香果、蜜柚在团队的帮扶下长势越来越好。这又将是一个丰收年。目前,团队的土壤改良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合作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推广至全国21个省市。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