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学教科书中把外婆改成姥姥,你怎么看? 语文课文打碗碗花将外婆改成姥姥

2020-07-24知识14

《打碗碗花》中为什么要将“外婆”改成“姥姥”? 针对《打碗碗花》这篇课文,出版社表示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在这一课之前,“婆”和“外”已经在前面的课文中认读过了。二年级识字过程中常常需要字典,我推荐使用《新编学生字典》,它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通用规范汉字表》,基于中小学教材语料库编写而成,对于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新编学生字典》app上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心理,app的学习栏目上就有形声字的归纳,以及小知识、字理、辨析、相近字、易错笔顺等内容.是一本专门为全国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字典。如何看待上海语文教材将外婆改成姥姥,教育局回复称“外婆”属方言? 近来,\"外婆\"变\"姥姥\"起起不少争议,关于方言普通话的问题,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立场的人都有不同看法。为什么一定要让“外婆”和“姥姥”分个胜负呢,对方言分布缺乏全面认识,历来都是狭隘的地域文化思想。有人认为“外婆”属于南方,“姥姥”属于北方,于是我妈妈的妈妈和娘亲的娘亲开始PK,热闹吧?语言学专业人士认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其实都是通用语言,只是出现时间不同而已。借鉴一位长者的观点,他是从语言障碍矫正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认为普通话和方言是平等的,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不该成为对立面。从语言障碍角度看,有的方言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听不懂,但并不妨碍当地人的使用和交流,方言不是语言障碍,可以看成是约定成俗的一种语言习惯。从文化角度看,任何方言都继承了各自地域历史的文化脉络,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特别是中华悠久的历史中,各民族、地域都高度认同“家”文化,试问异国他乡相遇,哪有比乡音更亲切的存在呢?不可否认有些语言因为历史和人口原因已经消失,或处在消亡的边缘,随着语言的消失,那些没有被记载的文化可能也会遗失在历史长河。包容、认同是文化复兴的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是文化复兴的。如何评价上海语文教材中把作者原文中的外婆改成了姥姥,且教育局在英译汉问题中回复称“外婆”属于方言? 据新浪舆情通(http://www. yqt.com )舆情监测统计,在6月20日0时至22日16时,“语文课本将外婆改成姥姥”这一话题在全网共产生舆情信息8.4万条,其中,微博信息占比96.0%。

#方言#文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