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木耳扩宽致富路 宝鸡太白特色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2020-07-24新闻11

走进宝鸡太白县鹦鸽镇梁家山食用菌大棚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种植棚,一串串黑木耳代料菌棒,耳芽像黑珍珠一样光亮透明,正要破袋而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太白县鹦鸽镇梁家山村的山珍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木耳、香菇长势喜人。

吃苦肯干 带领群众致富

7月17日,山珍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刘纪东正将早上摘下的香菇装筐,见到记者前来,他笑着放下手中的农活,介绍起自己的致富经。

梁家山村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村里人只能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维持生计。2018年镇村干部外出取经,充分论证研判村域现状和自然气候,决定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资源,发展食用菌种植主导产业,建成食用菌大棚20座,2019年实施了代辅料采购项目。

“当时棚建好了,不少村民心存疑虑,观望不前。”2019年下半年,时任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刘纪东主动请缨,带动广大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村班子里退出干起了合作社的事。“厂子建成了,咱得运作好,让大家能放心跟着干,才能早日致富。”刘纪东说。

去年冬天,太白县气温最低的时候,刘纪东带着村民昼夜赶工焊接香菇大棚,一个棚1万多个焊点,他亲力亲为。“作为合作社的总负责人,基地从头到脚哪件事不操心都不行,买锯末、找技术人员、找销路、办各种手续,有时候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为了生产出优质的菌棒,刘纪东白天抽空就看书学技术,晚上守着锅炉控制温度。

大胆尝试 闯出致富路子

刘纪东摸索前进,从菌棒堆放式培养,到吊袋式培养,从模仿尝试,一步步摸索学习,技术逐渐成熟。原来50平方米的恒温室只能培养黑木耳菌种5000袋,现在采用吊袋式管理,能培养生产菌种4万多袋。不仅生产量倍增,而且菌棒受热均匀,菌丝生长快,缩短了生产周期,避免了地面堆放病媒生物细菌滋生,成活率从80%提高到现在的96%左右。

刘纪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智慧和经验,创新种植方式,他大胆尝试把吊袋式管理培养菌种推广到黑木耳种植上,在日光大棚里搭起了镀锌方管钢架,把原来的栽培黑木耳变成吊袋式栽培,生产栽培菌棒从原来3000袋提高到1.6万袋,病媒生物细菌感染大大降低。“木耳菌丝弱,好多人第一年做,都失败了,没想到我这木耳长得很好。”刘纪东说。

今年香菇产量最高的一天,刘纪东摘了3000斤鲜香菇。后来干木耳卖了近1000斤,木耳菌棒卖了7万棒。他的妻子还通过微商打开了干杂果等山货礼盒的销路。半年来,基地收入超过100万元。

基地的建成,不仅满足了村内富余劳力的务工需求,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还满足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种源需求,凤翔等邻近县区种植户也前来找刘纪东购买菌棒。这改变了他以前依靠购买别人菌棒的历史,形成了制种、种植、销售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态势,助推产业脱贫步伐,为村级集体经济赋予造血功能。

“下半年,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再建10个大棚,拓展猴头菇、羊肚菌等品种。同时,根据群众居住集中、富余劳动力充足的特点,指导贫困户一边务工,一边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最终,转变‘小事看不上,大事弄不成’的落后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依靠劳动创造财富。”刘纪东笑着说。(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