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的氢化物是不是强的氧化剂 不是强氧化剂、是强还原剂
什么是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重金属时,为什么有的文献是用惰性气体作载 是利用某些能产生原生态氢的还原剂,通过化学反应,将样品溶液中的待测组分还原为挥发性共价氢化物,然后借助载气流将其导入原子荧光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的方式。元素砷As、锑Sb、铋Bi、锡Sn、硒Se、碲Te、铅Pb、锗Ge、锌 Zn、镉Cd、汞Hg等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测定。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寿命是十分短暂的,当它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原子将发射出荧光。但是,除了上述过程以外,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也有可能在原子化器中与其它分子、原子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丧失其能量。在这种情况下,荧光信号将减弱或完全不产生,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的猝灭。荧光猝灭的程度取决于原子化器的气氛,氩气气氛中荧光猝灭最小,因此,一般用氩气这种惰性气体作为载气,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气。载流溶液是用来清洗反应系统的,每次测定一件样品,系统都会有残留,为了消除相互的影响,所以要用载流溶液来清洗反应系统。
氢化物有什么作用? 我国民间曾传说,夜晚在荒郊野外会出现鬼火,西方也有相应的词,译成“鬼火”。一般认为这是人和动物的尸体在水下和土中腐烂后产生的磷化氢气体燃烧所发出的光。早在1783年,一位法国不知名人士吉根伯将磷与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共煮后放出一种气体,在空气中自燃,称它为“可燃的磷气”。不久,1786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柯万,用同样方法获得同一气体,称它为“对肝有影响的磷空气”,认为这是“磷的气体状态”。1793年英国匡生彼尔森将水作用于磷化钙,也获得这一气体。而在1790年,法国化学家B·彼尔蒂埃通过加热亚磷酸(H3PO3)实验,获得一种气体,在空气中不自燃。于是出现了两种“磷空气”。法国化学家泰纳尔研究后确定,这是两种不同的磷与氢的化合物。1826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分析确定不自燃的气体分子组成是PH3,自燃的气体分子组成是PH2或P2H4。这可能就是鬼火。磷与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共热获得的是PH3。纯净的PH3在空气中的着火点是150℃,不自燃,由于在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内含有少量P2H4,在常温时自动燃烧。磷化钙与水作用后产生的也是PH3。磷化钙是通过在密闭的容器中将生石灰与磷加热制得的。PH3是无色气体,有似大蒜的臭味。P2H4是无色液体,是制备PH3过程。
金属氢化物可以说是氢作为氧化剂,氧化了某碱金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