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7月24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李霞)《又是一炉优质钢》《万丈高楼平地起》《飞翔》《建设中的高架路》…… 24日上午,“日新月异——武汉美术馆藏工业版画作品展”开幕,反映上世纪50年代武汉工业建设到新世纪武汉城市建设的50多幅工业版画与观众见面。开展首日,不少市民进馆观展,感受武汉工业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武汉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展览活动区动手体验版画制作的乐趣。
小朋友亲手印制的版画。 记者万建辉 摄
展览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工业与艺术——武汉工业版画的缘起”“火热的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工业版画”“工业版画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版画”“日新月异——工业版画的新篇章”。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反映上世纪50年代武钢、中国一冶集团建设的作品特别突出。著名版画家宋恩厚创作于1959年的版画作品《又是一炉优质钢》,描绘了一位钢铁工人面对火红钢水,欣然微笑的情景,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图像。作品后来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成为一代武汉人的记忆。
青山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熊庆顺和2007年他创作的作品《套色木刻》。 记者万建辉 摄
青山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熊庆顺2007年创作的作品《套色木刻》,画面是奥运主场馆“鸟巢”,一只鸟从“鸟巢”上空飞过。熊庆顺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是为了表达迎接奥运的心情,鸟儿飞过“鸟巢”,寓意在宁静平和的氛围中,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筑和平。《套色木刻》后来获得湖北省三年展优秀作品奖。
熊庆顺说,版画是世界美术大类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毕加索这样的大师都有不少版画作品,版画上世纪3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因其在模板上可多次复制,在抗战时期,对于宣传全民族抗战,鼓舞抗战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版画特别能反映主题突出的题材,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具有优势,因而进入新世纪,武汉工业版画题材有从早期的写实向表达个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风格转变的趋势。
观众在观展。 记者万建辉 摄
此次展览策展人、武汉美术馆学术典藏部耿爽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作为工业重镇,成为了孕育工人文艺与工业版画的沃土。在武钢、一冶等大型企业的倡导和鼓励下,部分工人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美术创作,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工人美术创作群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桦、王琦、宋源文等专业画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指导工人进行美术创作,大大提升了工人版画家的创作水平,促进工业版画蓬勃发展。武汉工业版画的崛起逐渐带动了全国工业版画群体的崛起,并由此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工业版画界的重要地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工业版画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版画在题材、工具材料、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多样,版画制作技艺和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工业版画在进入21世纪后悄悄产生了变化,材质和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内容则从冶金领域更多地转向了基建工程。这一时期武汉版画创作,《建设中的高架路》等城市建设题材作品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