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知否太常寺少卿

2020-07-17知识9

清朝的知府大人是几品官?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2113从之分,共5261十八级。正一品—(文4102)太师、太傅、太1653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请问苏轼最高的官职是什么,是太守么?放在现在是什么级干部啊? 苏轼官职最高曾任过礼2113部尚书。礼部又称春官,5261掌管国家的典4102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1653。礼部相当于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而礼部尚书是六部中礼部最高的官衔,也就是现在的部长级的干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扩展资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在清朝,知府与道台有什么区别,谁的官大? 1、知府与道台的区别就是管理范围不同,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而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2、道台的官位更大。道台的官衔在正四品或以上,而知府属于从四品。拓展资料: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参考资料:知府_百度百科道台_百度百科宋史 杨万里传的全文翻译 《宋史·杨2113万里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5261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4102户,调永州零陵丞。1653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之祸,既而皆不验。道涂相传,缮汴京城池,开海州漕渠,又于河南、北签民兵,增我祖上做太常寺通判,这是个什么官呀?几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赠太常寺少卿彭公传翻译 原文翻译: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看完《知否》一直有个疑问,古代的官职和爵位到底是怎么分的? 知否知否这部剧是虚构的,所以不知道他的朝代是哪朝的,但是根据我们的推断,因为知否知否,是李清照的词,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而剧中的服饰也像宋朝,所以就来写宋朝时的官位等级吧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 被称为“清2113末四大奇案”之5261一的“刺马案”,案情扑朔迷离,4102后来的文章、图1653书及其他记载多以“情杀”视之。近来,以此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又使公众对此产生兴趣。即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马新贻文史集成》一书对此案提出了新的见解。应本刊之邀,作者将书中文章摘编此文,以飨读者。1870年8月23日,江宁(今南京)将军魁玉飞章入奏: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同治帝喻之为“武元衡盗起身旁”。(1)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2)李鸿章若有所思:“谷山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3)由于案犯张汶详(4)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于是各种传闻蜂起,不经之语飞短流长,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后人称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马新贻遇刺 1870年8月21日,又到总督阅视武弁投射的日子。这天突降大雨,总督阅射只好推迟。22日,天气转晴,两江总督马新贻一大早徒步来到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亲自阅射。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阅毕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当他走到后院门外时,一人突然跪道求助,此人是清朝知府是几品官? 知府为从四品官,2113相当于一个独立市5261的市长(不包括县级市)、市委书记4102,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1653不分的;相对应的知县七品官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县长、县委书记了。一般来讲,清代的官制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地域体系,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两大系统。二是职能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两大类相互交错。其中,京官系统中以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中则文武兼有。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拓展资料: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品级高下与职能所属,通过服饰与顶戴区分。以顶珠为例,官员品级高低一目了然。顶戴区分:一品珊瑚,表面光华,俗称亮红顶二品起花珊瑚,俗称暗红顶,即顶珠正面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把你送的明珠还给你了,忍不住一颗颗眼泪直往下垂,我多么恨啊!恨我们不是相逢在我还未出嫁的时候。该诗句出自唐代张籍所作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全诗原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白话文释义:你明知道我已嫁为人妇,仍送我一对明珠。为你的缠绵之意感动,我常把明珠系在罗衫红裙上。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丈夫亦值班在皇宫里。虽然知道你真心有如明月朗朗无遮掩,但我也曾发誓要与夫君共患难同生死。归还你的双明珠忍不住一颗颗眼泪直往下垂,我多么恨啊!恨我们不是相逢在我还未出嫁的时候。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6464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

#苏轼#历史#恨不相逢未嫁时#吕端#中国古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