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驾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亲自主持下即皇帝位,并颁诏大赦天下,改年为康熙元年。
玄烨即位刚两个多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就到了皇宫门前请命孝庄太皇太后来垂帘听政,原话是“请垂帘以襄盛治之隆”,他引用了宋代多位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建议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而当时的很多大臣也认为孝庄德高望重,完全有驾驭朝政的能力和威望。
因为当时康熙毕竟才8岁,尚且是个孩童,少不更事,而且垂帘听政历史上有先例可循,看起来孝庄垂帘听政是理所应当,然而为何孝庄太皇太后果断拒绝呢?
首先孝庄辅佐康熙是历史的进程把她逼到了这一步,她才勇敢地把重担挑起来,然而她自己本身毫无谋取个人权力和至高无上地位的欲望。
自从顺治驾崩后,孝庄太后就开始掌管起重大朝政,但是她却从不直接出面处理政务,为了国家政务有效运转,在康熙皇帝亲政前,实行四大臣辅政体制,孝庄本人除了一心辅佐自己的皇孙做一个好皇帝之外,别无她求,因此断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
其次,为了大局考虑,清朝传统的祖制规定,如果皇帝年幼,国家政务应该由宗室王爷摄理,然而当时顺治年幼,多尔衮摄政,由于权势过大,差点谋权篡位,因为顺治临终的时候,改革了传统旧制,决定由上三旗的元老重臣共同辅政。
辅政大臣和皇帝休戚相关,命运相关,又对皇位不构成威胁,因此这样的安排很有利社稷稳固,辅政大臣和皇帝以及太皇太后之间,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还有旗主和旗员之间的隶属关系,要随时向皇帝和太皇太后请示汇报。
这样一来,四大臣辅政体制,体现了太皇太后和年幼皇帝以及四大臣的共同领导关系,这样的体系是无懈可击的,凡事由辅政大臣共同商议,年幼的康熙皇帝和辅政大臣共同听政,奏请太皇太后决策,这样朝政一派稳定祥和。
当时的辅政大臣虽然各自之间存在私心,不过还都是为了大清社稷出力,如果孝庄太后接受大臣们提议的垂帘听政的想法,难免会寒了辅政大臣们的心,他们会觉得这是朝廷和孝庄太后对他们的不信任,这样一来,也不会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了,因此孝庄太后从大局考虑,也不会选择垂帘听政。
眼看着自己的皇孙一天天成熟长大,孝庄也放手让他独立处理各种政务,不事事包揽和干涉,虽然孝庄不垂帘听政,然而并不是放任不管,她的心思毫不放松对国事的关心,尤其是那些事关全局,决定大清江山千秋万代命运的大事,她时刻关注、研究,在关键时刻,给康熙指点。
也正因为孝庄太后的政治智慧和宽阔的胸襟,才使得康熙成为有作为且受后人称道的“千古一帝”,孝庄太后的气魄不得不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