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2003年全世界物理学家评出 双缝干涉实验最美

2020-07-24知识5

谁能解释双缝干涉实验理论的疑惑? 双缝干涉实验到底有多神奇?这个问题真是隔一阵就会热一下,那今天咱们就来梳理一下思路,然后再来说一个最容易被误解的点,就是关于摄像机导致波函数坍缩的问题。先来说结论吧:到目前为止你们听过的在双缝旁边摆一个摄像机的实验,都是思想实验。说白了,就是一个都没做出来!不过双缝实验确实很神奇,但不是神奇在摄像机,这具体情况咱们后面说。先来说人们为什么要做双缝干涉实验呢?最早就是为了探寻光的本质,就是一束光 我们给它无限的放大,它的最小单元是一个粒子还是波呢?历史上出现了两伙阵营,惠更斯认为光是波 牛顿认为光是粒子,双方谁也不服谁,直到后来英国的博物学家托马斯·杨,最先做出了双缝干涉实验。就是一个板开两条缝,然后用一束发散光照射,如果我们把光想象成粒子,那么透过夹缝的就应该是两束光,那我们就在后面放一个接收屏,一看,不是两个光斑而是什么呢?而是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为啥呢?就是因为发生了干涉,两束光波如果是恰好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那么彼此就会被放大,变成更大的波。但如果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了,那么两束光就会被抵消,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明暗相间的图样,所以最早人们通过托马斯杨的。2003年全世界物理学家评选出“十大最美物理实验”,排名第一的为1961年物理学家利用“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进行电子干涉的实验.从辐射源辐射出的电子束经两靠近。双缝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很重要吗?为什么? 谢邀!双缝实验(无论光束或电子束)是双缝对运动电子或光波作用的效应!不是运动电子或光波的本来属性!对光波而言,双缝板中的原子使其发生反射,折射或转换,尤如一个新的光源!对电子束而言,双缝间存在的变化电磁场使部分电子改变运动状态或方向。有兴趣可查阅本人在今日头条和乐乎网上的《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之途径(索引)》等文章。近代物理实验中最美十大实验是什么 1.用单电子做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961)2.伽利略的落体实验(1600左右)3.密立根油滴实验(1909)4.牛顿用棱镜将日光分解为七色的实验(1665—1666)5.杨氏用光作的干涉实验(1801)6.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数的实验(1798)7.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周长的实验(约公元前300)8.伽利略的斜面实验(1600左右)9.卢瑟福用?粒子散射发现原子核的实验(1911)10.复科摆的实验(1851)谁能解释双缝干涉实验理论的疑惑? 双缝实验的解释说难也不难。总的说是粒子运动具有波动性,粒子运动实际上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同的。比如一个人在空旷的广场上由东向西走,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但是当广场上均匀的分布着人的时候,一个人从东到西只能在人群中穿行,遇到正面的人只能绕过去,这样人的行进轨迹就是一条曲线了,可以说这个人是波动的。同理,一个光子如果在空无一物的空间运动,靠惯性之一定是沿一条直线运动。但是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存在着大量的作随机碰撞运动的混沌光子,光子在混沌光子中穿行时,会与混沌光发生弹性碰撞。这些碰撞使光子沿一条螺旋折线式的轨迹运动,类似于波,由于这螺旋折线偏离直线非常小,所以光线在宏观上是直线传播,同时具有波动性。所以光是实物粒子一一光子以波的形式运动。2003年全世界物理学家评出\ 光的干涉现来象是光的波动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实验证据。由牛顿微粒模型可知,两束光的微粒数应等于每束光的微粒之和,而光源的干涉现象要说明的却是微粒数有所改变,干涉相长处微粒数分布多,干涉相消处,粒子数比单独一束光的还要少,甚至为零。干涉现象,它是对光的微粒模型知的有力的否定。道【摘自】可见应该选A,说明了波动性,干涉中光不能理解为微观粒子。你有没有完整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真实结果怎么样? 早在1927年,著名的Davisson–Germer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个实验也为物质波理论的提出者德布罗意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实验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在今天任何电子束装置和电子显微镜里都司空见惯。电子的双缝干涉稍要难一些,需要两束电子物质波的相位一致才能干涉,直到1961年,才因电子束技术的进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的Claus J?nsson团队实现,随后他又做了多缝干涉的实验。1974年,一个升级版的实验在意大利科学院(CNR)实现,这是第一次用一个接一个单电子实现的干涉实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干涉条纹,论文如图。这个实验图还入选了2002年Physics World评选的史上最美的十个实验之一。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本质上一样,都是基本粒子波动性的体现。在电子打到屏上的那一刻,波函数就已经塌缩了,测量过程没有人的行为参与,不存在人的意识影响。双缝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很重要吗?为什么? 不同人对双缝干涉实验解读并不一样,哥本哈根派解读是光子可以同时经过双缝。这个试验没有惠勒的延迟选择试验有意思。苦于没有条件,我倒是想了一个类似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的思想实验,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人做的了,更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做。理论不复杂,在延迟选择实验中利用两个厚一点的透镜,两条路线只有一个路线放上这个透镜,接收器一个也不亮,两边都放上,不影响原实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