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的鼓楼和钟楼?永乐钟在那个殿里? 大钟寺 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寺内珍藏一口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而得名。大钟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钟鼓。
永乐大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钟么? 永乐大钟2113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5261最大的青铜钟,铸于1403-14244102年。永乐大钟1653合金成分为:铜百分之八十点五四,锡百分之十六点四,铝百分之一点一二。铜钟是用泥范铸造的。钟身用圈形,外范分7层,逐层与范芯套合,至钟顶部,将先铸成的钟纽嵌入,浇铸后成为一体。永乐大钟钟壁厚度不等:最薄处在钟腰部,厚49毫米;最厚处在钟唇部,厚185毫米。永乐大钟重约46吨,在北京德胜门铸造厂铸成,后移入城内汗经厂,明万历年间移置西郊万寿寺,1733年移置觉生寺(俗称大钟寺)。
永乐大钟的历史典故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通过铸佛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并假借佛祖之名为自己篡位找到一个借口。道衍和尚猜出了明成祖的心思,请旨铸钟,才有了今天北京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高6.75米,重46.5吨,这么大的一口钟,您能想到它是怎么铸成的吗?今天北京城北仍然保留着“铸钟胡同”这样一个地名。闹中取静的街道两旁住满了人家,明清遗迹依稀可辨。狭窄的胡同、古老的房舍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幽静的去处,580多年前却上演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距今580多年前,明永乐年间,这里民居稀少,地势开阔。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来到这里,踏着杂草与荆棘,老人家显得心事重重。几个月前明成祖朱棣降旨要铸一口两层楼高的大钟,而且还要铸上23万字的佛经铭文。这位心事重重的老人,是辅佐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头号功臣道衍和尚。虽已年近八旬,但深得皇上信任的道衍还是被永乐帝指定为铸钟的监制。因为此次铸钟是永乐帝推行佛教治国的象征,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胜任。接旨后的道衍,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开始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商议如何铸造这口举世无双的大钟。工匠们建议,采用地坑陶范法铸造。首先在地上挖出深坑,制作钟模。然后,几十座铜炉的。
老北京城西方的镇物是大钟寺永乐大钟吗? 西方属金,镇物是大钟寺的大钟。大钟寺原本叫觉生寺,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 年)建,是皇帝祈雨的佛寺。乾隆八年(1743年),从万寿寺移永乐大钟至觉生寺,至此,觉生寺。
永乐大钟的简介 http://www.whtv.com.cn/dswk/jsc-5.htm 追寻永乐大钟…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一声声覆盖百里京华。
永乐大钟的主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远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已有钟出现,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过去大钟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们朝拜和游览的场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鎛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二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制礼作乐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大事。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诗句传诵于世。它除了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局面外,也说明古钟已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征。到了秦朝,又出现了象征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朝钟。由于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以后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而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中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
永乐大钟的简介 追寻永乐大钟当彗星撞击木星的时候欢迎你,哈雷彗星当我们站起来之后怪 坡」揭秘追寻永乐大钟我们应该长多高扬电视之长,放科技之光让科学的光辉映照山河充满生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国巴黎,我们捧回儒勒·凡尔纳奖每当辞旧迎新和特殊庆典时刻,欢乐的中国人总忘不了隆重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一声声覆盖百里京华。这时候,四面八方的吉祥喜庆之声便有了庄严的领奏。多么令人生敬又令人生畏的一口大钟。它诞生在岁月的另一端。五百八十多年前,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肇基定鼎,下令铸造了这口无与伦比的大钟。它既是朝钟,又是佛钟。遥想当年这座庞然大物轰然响起的时候,曾经以何等摄人心魄的威严,诏告着皇权显赫与皇恩浩荡,也宣示着神权至上和佛法无边。悠悠五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肃然仰望这个形貌苍古的明代孑遗,仍然仿佛看到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沉沉垂挂在天地之间!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似乎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诗人的事,后来才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染指其间。诚然,。
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公元1420年前后,永乐大钟铸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他招集大臣商议铸好的大钟应该悬挂于何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实明成祖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明成祖选定汉经厂来悬挂大钟,答案就在于永乐大钟那23万字的铭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样撞钟诵经,完毕后再换上朝服。为了方便参拜,皇宫边上修建了汉经厂并悬挂起了永乐大钟。从此以后,汉经厂的钟声延绵不断,曾有“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他钟”的记载。然而好景不长,迁都北京仅四年明成祖病逝,仁宗继位。汉经厂逐渐荒废,永乐大钟因为失去了明成祖这位知己,也没了往日那洪亮的钟声,在孤烛冷寺里独自承受着寒风露雨的寂寞。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万历五年即公元。
谁知道大钟寺和颐和园的故事???(颐和园铜牛故事的人)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