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位王家坝蓄洪区养鹅青年的转移和自救

2020-07-24新闻18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文并摄)7月23日下午,在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防汛大堤上,记者遇到了前来送生活物资的郭利强。

“前前后后忙活了5天,一直在生产、自救,还抽空做一些志愿服务,期待洪水退去的那一天早日到来。”32岁的郭利强感慨。

郭利强是镇上的养殖大户,也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青年创业者。

2013年,郭利强大学毕业,回到曹集镇,承包了一片62亩的鱼塘,并依托鱼塘,建了一个蛋鸭养殖基地,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线上渠道销售,效益不错。

2017年,经考察和了解,他转变思路,养了1300只皖西白鹅,当年挣了13万元。2018年开始,尝到了甜头的郭利强扩大养殖规模,存栏将近8000只鹅,并在2019年底全部销完。“今年因为疫情,没敢多养,饲料和鹅苗运输都不方便,只养了2800只。”

郭利强的鹅舍和鱼塘都建在曹集镇南保庄圩堤脚南外侧,7月19日傍晚6点左右,郭利强接到通知,因为王家坝闸要开闸蓄洪,要赶紧转移蓄洪区低洼处的人员和物资。

“这可怎么办,饲料机、育雏设备、几万斤饲料、鹅场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都要转移。关键是把鹅移走了,生存环境就没这么好了,到底能把它们转移到哪呢?这么多鹅,也容易产生噪音,惊扰百姓怎么办?”这把郭利强急坏了。

他赶紧找来自己的侄子和周围乡亲帮忙,7月20日凌晨5点,大家急忙把能带、能搬的东西都打包好,每个人拿着长竹竿,绑上红丝带、横幅条或塑料袋,催赶着鹅群“转移”。乡亲们站在鹅群两旁,防止鹅乱跑乱窜。

7月20日早上8点左右,在堤坝上出现了壮观的鹅大军赶路的景象。

9点,乡亲们七手八脚把鹅群赶到了郭利强侄子家门前的一块空地里,再用栅栏围起来。“来不及清点数量,我们接上水管,将家里自来水引出来,再流到盆里,给鹅饮用。”

把鹅安顿好,还得再回过头去抓鱼。郭利强带着人,驾着小铁船,下网去捞鱼,3个小时才捞了不到100条鱼。“因为连日暴雨,水位上涨,鱼离水面远了,就不容易逮了。”

7月19日晚到20日凌晨,当地紧急转移了蓄洪区内包括曹集镇在内的4个乡镇的2048人。

7月20日上午8点32分,淮河王家坝闸水位已达29.75米,王家坝开闸蓄洪,这也是王家坝闸历史上第16次开闸蓄洪,随着洪水涌入,蓄洪区变成一片泽国。

郭利强回忆,20日晚上,王家坝闸泄洪分流的洪水慢慢流过来,21日早上,自己一醒来,就跑去圩堤上看,发现鹅舍的钢构棚已经被水泡了,部分夹心板已经散架,横七竖八地漂浮在水面上。“如果鱼全被冲走了,可能损失40多万元吧,鹅舍的损失还没统计,现在顾不上这些,生产自救是头等大事。”郭利强说。

“该维修的维修,该补充的补充,我也在思考洪水退后的生产计划。”郭利强并未因此灰心,一方面因为他在创业路上也碰过壁,闯过难关;另一方面他明白,这就是蓄洪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体现。

“鹅到了‘新家’,可能比水里温度高,活动空间小,密度大,粪便堆积,比较脏,也会有应激反应。”眼下,郭利强花心思照顾好转移到岸上的鹅,减少伤亡,在鹅饲料里添加维生素,再加强消毒。

7月23日下午1点,王家坝闸关闸,此次蓄洪历时76.5小时,蓄洪量约3.75亿立方米。蓄洪区内,洪水流过和淹没过的地方,也烙印下奉献和牺牲的印记。

郭利强认识很多蓄洪区内的创业青年,有做稻虾共养的,有养殖肉鸽的,也有种植莲藕、芡实的,大家或多或少都受了一些损失。这几天,他们经常在线上交流,互相鼓励,也达成一个共同的信念:也许洪水会“冲刷”掉一些创业成果,但摧毁不了干事创业的信心,洪水退后,要重振旗鼓再出发。

#洪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