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文章憎命达哲理 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020-07-24知识4

“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 原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讲的是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怎么理解? 字面上的解释是:命太好的人写不出好的文章,地狱里的鬼怪喜欢人们犯过错,(死后下地狱).实际上是杜甫当时的愤激之词:有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遭逢乱世,壮志难酬.没。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什么会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简要赏析“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杜甫有诗句“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文才出众的人总是命运多舛,你如何看待这句诗? “文章憎命达”是诗圣本人对生活和创作的深刻领悟,它饱含着丰富的哲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文才出众的人一定会命运多舛,而应该反过来理解,即命途一帆风顺、养尊处优之人一般写不出好的作品,而命运多舛之人常常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佳作名篇。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经历创痛才能使人更加成熟,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多为靡艳之词。反倒是亡国之后才写出了一首首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传世名篇。杜甫的一生是怎样体现文章憎命达的? “文章憎命达”一句诗语出自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简析】:“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纵观杜甫的一生,之所以“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宋文人思想观念不同。比起宋朝文人,唐朝文人思想更自由,价值观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随性。这方面,李白是一个典型。青少年时代,除了读书之外,他还学剑、学游侠、学道、期盼成仙,后来甚至成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岳寻仙不辞远”。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积极追求仕进。但是,李白同时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喜欢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伴隐居,过寄情诗酒、放浪形骸的日子。就连“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 意思为文采卓绝薄命遭忌2113恨,山精5261水怪喜吞过路人。《天末4102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1653作。原文: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译文: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扩展资料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参考资料来源:-天末怀李白\ 这是杜甫怀念大诗人李白的诗。杜甫和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杜甫重写实,所以称为“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擅想象,所以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比李白小11岁。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什么会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对友2113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5261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4102,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1653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议论颇带情韵,比喻含有哲理,说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概括性强,因而高步瀛引邵长蘅语云:“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