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地球的半径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自转周期T.不考虑地球自转对重力的影响,利用以上条件不可能求出的物理量是()A.地球的质量和密度B.。
万有引力常数如果在题目中不告诉我,是不是就是一个未知量? 不是,他是常数,你应该记住。除非题目中告诉你字母(G)让他来表示待求量。
(多选)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 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测出的,故A错误.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通过微小量放大法测出引力常量,故B正确.C、对于两物体间的引力,当r趋向于零,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不再适用,对于地心.
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中的G会是一个永远不变的数 科学家根据试验可以确定我门存在到宇宙中,万有引力只跟距离平方反比例,跟质量之积成正比,当然质量距离不能直接跟力相等,为了各单位直接的完美,就计算出了比例常数G。。
“万有引力”的测量方法 万有2113引力 的测量大致可分为地球物理学5261方法测量、4102空间测量、实验室内测量等三大类1653.地球物理学方法测量G 是利用大的自然物体(如形状规则的山体、矿井和湖泊等)作为吸引质量。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作为吸引质量的自然物体很大,引力效应明显.但由于吸引质量的尺度、密度及其分布等都不能精确测量,所以实验的精度比较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期望在太空开展测G 实验。空间测量方法可以避免地面实验室中遇到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地面实验环境中的附加背景引力场作用,另一个是地面振动噪声的干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空间测量G 的方法面临着很多新的技术难题,仍在探索之中.实验室内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 的常用工具是精密扭秤和天平。与地球物理学方法相比,精密扭秤的最大优点是将待测的检验质量与吸引质量之间的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置于与地球重力场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这样就在实验设计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力及其波动的影响。天平可以绕刀口在垂直面内上下倾斜以探垂直方向的引力作用。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倾斜法、补偿法、共振法、周期法和自由落体法等
牛顿引力常量 这是一个物理学力建模的一般过程.当你研究万有引力与什么有关时,找到了,质量,距离这些因素,因而把它们放入公式中.然后猜测万有引力再与其他因素都无关时,就把这个公式乘上一个不变的系数.这个系数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把各种相关因素间的单位调和一致.你也可以试着对身边的事物建模试试看,就会发现类似的系数是不可避免的.举例说,假如我研究上午喝水的量,而认为与上午跑步的千米数成正比,而且认为与其他事物没关系.于是我便建模:上午喝水的量=上午跑步的千米数×H于是你看,必须引入H才能使单位调和一致,至于H是多少,必须后来做实验测定.当然,建模的假设也可能在实验中被推翻,即发现H不为常量.像牛顿这样建模引入G为常量并且经过实验验证为正确的确实不是总能发生的.
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等于多少 两个2113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5261以下公式计算:4102: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1653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 6.67×10?-11 单位 N·m2/kg2。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T2/r三次方;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
万有引力常数是多少?写出具体数 引力常量,是2113物理学术语,目前5261公认的结果是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N·m2/kg2。目前最新4102的推荐的标准为G=6.67408×10-11N·m2/kg2,通1653常取G=6.67×10-11N·m2/kg2,如果使用厘米克秒制则G=6.67×10-8 dyn·cm2/g2。万有引力常量G的准确值计算公式为:G=rV^2/M其中,M是母星质量,V为行星或卫星的线速度,r为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提出时间:18—19世纪。应用学科:物理学。测出者:亨利·卡文迪许。扩展资料:测量过程:应该强调的是,在牛顿得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关系时,已经渗入了假定因素。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在对一些物体间的引力进行测量并算出引力常量G后,又测量了多种物体间的引力,所得结果与利用引力常量G按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所得的结果相同。所以,引力常量的普适性成为万有引力定律正确的见证。这是一个卡文迪许扭秤的模型。这个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先在T形架的两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