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文化基因解码“岕文化”之初识乌瞻山

2020-07-24新闻7

打儿时起,常常听祖辈们谈起乌瞻山。因为一聊起长兴名山,乌瞻山必在其中。每当提到乌瞻山,老人们的眼中都会充满神圣和神秘,丝毫不敢有半点随意和调侃。从长兴鸟瞰图上看,乌瞻山所在的岩山支脉犹如一头巨牛横卧于合溪水库和十里古银杏长廊之间。从八都岕景区入口去乌瞻山,需要穿过石门岕,然后翻越一座叫“岩头”的山,再绕过九处蜿蜒起伏的山坳才能到达,岕里人把这里叫做“九坳十三岗”,单程需要两个多小时。

或许家乡的年轻人走过了太多的名山宝刹,对自己身边的东西缺乏兴趣,真正去乌瞻山一睹风采的人并不多。只有极少数对乌瞻山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认识到其价值的老人,常常会走一走、看一看,站在尚存的遗迹上,感受昔日的辉煌,表达对这块神圣之地的顶礼膜拜和敬畏之情。承载文化的乌瞻古道

对于“乌瞻古道”一说,官方尚未正式定论。但当你踏上那一节节石砌台阶,触摸那一块块被磨得发亮的石块时,就会觉得这条“古道”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存在。

据老人们说,从山脚到岩头山,再从“岩头”山到乌瞻山寺院,都是这样的石砌路。仔细观察那些保存完好的石路,你会发现,铺设十分考究。路两边用的是大石块,不易松塌,中间镶嵌着小石块,不易打滑。古人根据地势科学设计了台阶的高度和密度。遇到陡坡,还会改变石路的方向,以“之”字形迂回前行。

踩着这条路,似乎看到了山民抬石铺路的场景,听到了充满吴语特征的劳动号子。毫不夸张地说,乌瞻山这条险峻的古道,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山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了不起的智慧。

这里的每一节台阶,甚至是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人文故事。例如,山道旁休息平台上那块光滑平整的“父子石”,相传是古代一对父子从一里外的山坡抬来的,说是供大家歇力最合适。它承载的是一种善行义举文化,是岕里人那句“修桥铺路胜过烧香拜佛”俗语的真实写照。古道最陡峭处那段叫“廿七坡”的台阶,相传是古人花了27天才修筑完成。它承载的是不畏艰辛山民的实干文化。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必须设法把山货运出去,把生活必需品换进来。修桥铺路是改变生存状态的唯一选择。

乌瞻古道与竹有缘。从石门岕一直到“岩头”半山腰,两边都是连绵起伏的竹海。一条山溪伴随前行,让古道有了灵动的点缀。“岩头”半山腰至山顶是密密的细竹和一些斑驳沧桑的杂树。过了“岩头”,石砌小路由于年代久远,再也无法找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盘旋于山坳的羊肠小道。小道一边是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偶尔出现一些古树古藤,虽然树不大,但枝干悬空,盘根错节,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无限张力;另一边是更为茂密的竹海。这里是粒状结构的乌泥土质,既疏松渗水,又肥沃保湿,最适合毛竹生长,古人选择在这里种植毛竹,可谓独具慧眼,颇具匠心。经过千年繁衍,所见之处的毛竹变得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无论阳光多猛,路上始终一片绿荫,让人心旷神怡、舒坦惬意,给人一种行走于“原始竹林”的感觉。

山是八都岕人的命根子,银杏和竹子是祖辈赖以生存的两大经济支柱。在代代相传中,竹子的形象走进了山民心中,以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山里人的品行。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爽快直率、宁折不屈,这正是岕里人的真实写照。

行走在竹海边沿,还能看到古老的雀梅和散落在杂树中的各种梅花,三三两两地静立山岗。“梅松竹”岁寒三友在这里随意构图。沐浴在这样的自然生态中,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抛却了名利得失的牵绊,心胸在山水之间变得宽广而平和,产生了一种欲与青天碧海比豁达的冲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走乌瞻古道,是一段充满文化气息的心灵之旅。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能养眼益神、放飞心情、愉悦身心。令人震撼的文化遗址

在乌瞻古道上经受了两个多小时的体力考验和心灵洗礼后,我们终于到达乌瞻山古寺院所在地。

在一望无际的竹海之中,成片成段的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那儿。成吨的垫石、直径超过半米的柱墩石、各种各样的古砖、长满青苔的瓦片……看着这些古迹,我想到了一个词“遗址”。遗址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这一定义恰好与这里的情形相符。

仔细审视遗址,我的第一感觉是整座寺院的规模令人咋舌,从现有遗址估算,总面积在300亩以上。据清康熙《长兴县志》记载:“乌瞻山,有二岭,在县西三十里。高八十丈,围二十里……旧传有庵三十六所……”这里的“庵”仅指修行者居住的场所,不包括正殿和其他建筑。

为了弄清楚寺院的建筑面积,我们十分耐心地沿着墙身走了一圈,随着步数的不断增强,心中不由发出阵阵赞叹。我们发现,单单那座正殿,就有6万多平方米,近百亩面积。我去过河南嵩山少林寺,资料上介绍整座寺院的面积为57600多平方米,乌瞻山寺院的一个正殿就超过了它,由此可见当时建筑之宏伟,香火之旺盛。

从最接近山脚的残垣到正殿,足有500米距离(一里路)。这一里路旁,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水井,井的四周都用石块砌好,有台阶延伸下去,便于取水。正殿前尚存一幢山门,山门与正殿间有一个宽大的庭院,庭院两侧建有走廊。正殿前有三棵古银杏,从银杏排列的对称位置看,以前应该有四棵。寺院种植银杏,也是一种文化。银杏是最长寿树种之一,有“寿星树”之称,银杏高大雄伟,最能衬托大殿的壮观,叶片洁净素雅,有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因此银杏堪称“中国菩提树”。道家也视银杏为祥瑞之树,在道观中也有种植,作为道、佛兼容的乌瞻山,种植银杏理所当然。

正殿地势比庭院高出近两米,显示出被供奉者的高高在上。虽然正殿已成废墟,但站在山门往正殿看,依然让人感到一丝肃穆和庄严……看着这一切,闭上眼,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成百上千善男信女叩拜吟诵的情景。耐人寻味的“名人文化”

名山名水与名人连在一起。作为湖州昔日十八名胜的乌瞻山,自然成为名人向往之地。除了长期归隐的杨仲庚外,来过乌瞻山的名人实在不少。

出生于洪桥镇南阳村顾家潭自然村的明朝思想家、数学家顾应祥曾多次到乌瞻山寺院和高僧促膝长谈,谈古论今。在他晚年创作的《静虚斋惜阴录》中,我们隐约能够看到与宗教有关的观点,他阐释“道”“理”“性”“情”“礼”等概念中,明显带有道教修身和佛教修心的印记。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来到乌瞻山寺院,留下了表文。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书写石碑,记录了重修乌瞻山的情景。

茶圣陆羽为了完成他的旷世之作《茶经》,多次到乌瞻山问茶品茗。他的《茶经·八之出》是专门叙评唐代各茶叶产地及品级的篇章。其中对长兴的产茶情况记述最详,特地提到了乌瞻山。清康熙《长兴县志》也有“乌瞻山……亦宜茶,名云雾”的记载;清嘉庆《长兴县志》更为清楚:“茶之属。顾渚、罗蚧、向岘蚧、岩山、桨浦、乌瞻云雾。”

南宋诗人邵缉也留诗乌瞻山:“向堕每弧青夜月,乌瞻于对旧时山;上有八角井炼丹,所是谓南乌瞻山。有竹浪妙迎翠隐,云天成诸庵皆旧。”明朝进士姚龙之受好友之邀,来乌瞻山游玩,激动之余写下诗篇:“石级攀穷一握天,僧楼袅袅挂悬边;阴连古壑朝昏雾,雾辨秋源尺寸烟。游子斧冰持作饵,居人重豪代为琼;碧栏丹井闻严昨,袖拂归云意渺然。”清代诗人吴栐在乌瞻山小住后,用诗描述了山间十八景,分别用一首诗对乌瞻山的梅花坞、龙王池、斗礼台、上五峰、下五峰、龙盘岗、盘陀石、淬剑石、塔顶山、环翠屏、仙人岭、桃花坞、狮子严、像玉峰、白云坞、伏虎池、八角井、明月坡各处胜景进行描述。诗人笔下所指的地方很多已经无从考证,单但看这些景点的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心生向往……据收集,古人描述乌瞻山的诗文有三十多首,还不包括散落民间未被记载的打油诗、顺口溜、山歌之类。

乌瞻山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你去过多少次,都无法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想,乌瞻山不仅仅是一座山,乌瞻古道也不仅仅是一条健身徒步之道,乌瞻遗址也不仅仅是一座庙宇,它是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挖掘利用。一条古道,一个遗址,一种文化,催促我们去进行文化基因解码,做一做文旅融合的好文章。乌瞻山文化的综合利用

如何利用乌瞻山独特的文化资源,走好文旅融合这盘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首先,要在“初识乌瞻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透过文化表象,解析文化基因,审视文化价值,让它成为“岕文化”的一部分,进而探索文旅相融的最佳切入点。其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边做边完善,紧紧抓住都市人喜欢户外运动而兴起的“徒步热”,逐步让乌瞻山文化得到传播。具体可以用“一道”“一地”“一带”“一园”来概括。

一道,指开辟一条徒步古道。对古道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把古道文化、传说故事以石刻、标牌在古道边呈现。根据旧时风格修复已经破损的部分古道,开辟沿道的山泉赏景点、休息平台、避雨驿站,确保安全畅通。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把乌瞻古道、六八古道、乌龙古道、王莽古道连成一片古道带,体验者可以用三四天时间走遍八都岕古道。时机成熟后,在八都岕设立有偿性古道服务站,给岕里的养生文化增添新的亮点。

一地,指打造一处游学基地。乌瞻古道两边的青山绿水,是最好的生态教育资源;而古人留下的石砌山道,又是进行传统教育,了解祖辈艰辛,感受前人智慧,体验艰苦奋斗精神的活教材。抓住八都岕将成为教育部门定点游学基地的契机,让乌瞻古道成为一个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举措。

一带,指古道观光带。乌瞻古道的最迷人之处,它超越了古道的本身范畴,具有休闲观光价值。大竹海、岩石古树、遍地野花、一路绿荫,再加上涓涓山泉,是一幅不用渲染的山水画。如果春天的话,到处春笋破土,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一园,指开辟乌瞻山寺院遗址公园。让人们通过遗址公园感受这块神秘之地昔日的辉煌。把古代诗人描写乌瞻山的30余首古诗展示出来,让人们根据诗的描述,去寻找相对应的景致。古道连接遗址公园,又有山脚下风光旖旎的合溪水库作呼应,这里必将成为集徒步、观光、考古、怀旧的热捧地。乌瞻山中的银杏叶黄明代画家宋旭《湖州十八景》中的乌瞻山全景乌瞻山上爬满藤蔓的古树乌瞻山尚存的石室乌瞻山寺院废墟上到处是这样的垫石板和柱墩石乌瞻山保存完好的寺院山门通往乌瞻山的古石道

来源:长兴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