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反切法的读音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2021-03-21知识7

拼音什么时候普及的。老一辈的人都不会拼音,要具体年代别告诉我1958年什么什么提议 已解决问题 汉语拼音什么时候才有的?5 标签:汉语拼音,时候 古代人一定没有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什么时候才有的了?飝飝 回答:1 人气:4 解决时间:2007-10-14 09:36 检举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

《康熙字典》是怎样注音的? 康熙字典里面的注音是古代的发音,本身大多数是符合粤语发音,反而不符合普通话发音。教大家查康熙字典:

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有哪几种

中国汉字拼音的起源和历史?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所以,您知道了吧?。

反切法的读音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古代其实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 古代其实并没有汉语拼音,当2113时古代人有三种方5261法来学4102习汉字。这三种方法可以说都并没有现在1653学习汉语拼音那么容易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人们下非常多的功夫。第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直音标注。只因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古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相同音节的字来写在这个字的附近。如果两个字都是生僻字的话,那么即使标了音注解也读不出来。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反切。这个反切的学习方法明显要比第一种职业的学习方法更为麻烦。它需要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第一个汉字的要求是要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汉字则是与你不认识的那个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可以说这种方法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麻烦。第三种方法是拉丁字母注音法。这种方法发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大约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宣传他们的宗教,人们才渐渐接受了这种方法。当时这些西方传教士建议用拉丁字母来直接拼写汉语。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汉语还有音调,而这些拉丁字母标注的这些汉语并没有音调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再后来就被人们所舍弃了。一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领导人想要整个国家的人都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什么叫反切法和直音法? 反切法是取另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注释被标注自的读音,直音法是用另一个同音字来标注读音,是中国古代对汉字读音的两种标注方法。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第。

在没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2113于没有拼音字母5261,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4102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1653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2113个字代表5261一个音节。有学者经研究认为4102: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1653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由于汉字以本身表意为主,注音方面。

汉语拼音何时起源?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反切法的例子#反切法的读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