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静电计测电压的原理 带电量的负电荷

2021-03-21知识2

带电量为q的负点电荷A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以速度v绕B沿顺时针方向 因为要给点电荷A向心力。只有正负电荷才相吸,才能产生向心力,A带的是负电,Q就必须是正的。要是排斥就不可能会作圆周运动了。向心加速度是a,向心力(吸引力)就是ma,所以:ma=k×Qq/r2。因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V2/r,代入前式就能得出:r=kQq/(mv2)

带电体为什么能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电场,使轻小物体在靠近它的一端出现异种电荷,在远离它的一 端出现等量的同种电荷.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 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带电体对较近的异种电荷的吸引力大于对较远的 同种电荷的排斥力.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构成轻小物体的物质不同,它两 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情况也不同.如果轻小物体是导体,导体中的自由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酸、碱、盐 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与电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导 体在靠近带电体的一面出现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远的一端出现与带电体同种的电 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如果轻小物体是电介质(即绝缘体),电介质里的每个分子都是由带负电的电 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并且正、负电荷结合得比较紧密,处于束缚状态,几 乎没有自由电荷.一般说来,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并不集中于一点.但分子的全部 负电荷与一个位于某一位置的负电荷相当,这个位置叫做这个分子的负电荷的“重 心”.同样,分子的全部正电荷也有一个“重心”.有的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 荷的“重心”重合,这类分子叫无极分子;有的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 心”不重合,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电荷量如何计算? 电荷量公式:Q=It(其中I是电流,单位A,t是时间,单位s)Q=ne(其中n为整数,e指元电荷,e=1.6021892×10^-19库仑)Q=CU(其中C指电容,U指电压)库仑是电量的单位,符号为C,简称库。它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库仑而命名的。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库仑不是国际标准单位,而是国际标准导出单位。一个电子所带负电荷量库仑(元电荷),也就是说1库仑相当于6.24146×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总量。最小电荷叫元电荷。扩展资料:电荷是许多次原子粒子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守恒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粒子为“带电粒子”。电荷决定了带电粒子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静止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场,移动中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磁场,带电粒子也会被电磁场所影响。一个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力或电磁相互作用。这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的一种。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起电的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参考资料来源:—电荷量

静电计测电压的原理 带电量的负电荷

静电计测电压的原理 原因就是电荷的移动 那么,电荷为什么会移动呢 我们以第一个实验为例 本来已经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时,移开一个极板,造成平行板间的电容变小,电荷又不变,所以电压。

电流与用电量的关系 电流的另一个计算公式:2113电流5261=电量/时间,I=Q/t,其中I单位是安培(A);4102Q单位为库伦(C);t的单位是秒(1653s)。注意:此公式不常用来计算,多用来理解电流的定义,因为较难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一个电子的电量e=1.60*10-19库。实验指出,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的电量的整数倍,所以把1.60*10-19库叫做基元电荷。扩展资料:方向物理上规定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即正电荷定向运动的速度的正方向或负电荷定向运动的速度的反方向)。电流运动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电荷指的是自由电荷,在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源外部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由负极流回正极。参考资料来源:-电流

电子和电荷的区别为:分2113类不同、发现者不同、指5261代不同一、分类不同电子是4102带负电的亚原子粒子。它可以是自由1653的(不属于任何原子),也可以被原子核束缚。电荷量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二、发现者不同电子的发现者是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电荷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奥古斯丁·库仑而命名的。三、指代不同电子被归在亚原子粒子中的轻子类。轻子是物质被划分的作为基本粒子的一类。而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column,记号为C)简称库。参考资料来源:—电子参考资料来源:—电荷

#带电量的负电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