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是说用脑想的东西不会开悟吗?那为什么又有“闻思修”这一说法呀? 佛不是说用脑想的东西不会开悟吗?没听佛说过这话,禅宗古德有一句话头参了几十年方得开悟的例子,我想这个想是胡思乱想的意思吧?那为什么又有“闻思修”这一说法呀?简单来说“闻”是听闻,“思”是思考,“修”是一系列的修行.这是一个次第.你只有先听闻了足够的正法,才能指导后面的行动;光听闻还不够,你必须把你听闻来的法义细细的思考,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正思维”把它变成“正见”。在闻思的基础上,以闻思而得来的“正见”去指导修行,才能使修行的道路不至于走偏。佛法有渐顿二路!顿根者,由于他前世积聚的功德已经足够,他们在听闻一句歇语或者见到某些客观事物后,自会开悟。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闻思修”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即使是现在号称一句佛号的净宗行人,他们在顺利往生之后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只不过地方换成极乐世界了)而走向成佛之路。
藏传佛教的密宗到底是什么,密在何处? 1:佛教未传入西藏之前,西藏当地已有民间信仰的“苯教”流传,作法事供养鬼神、祈求降福之类,是西藏本有.
“诸法空性,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这个说法正确吗? 终于找到出处了。更新答案过去我曾经写过两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一天,我上街去买东西,有几…
请教:有人懂得信仰和修行的区别吗 佛法本质上讲不是宗教信仰,是实践的科学,是告诉大家人生和宇宙的终极真理的科学。佛法所说的一切,需要通过自身长久的实践才能证明其。
怎么打坐入定?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864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
禅宗的大彻大悟是什么感觉?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和四众僧团一起。检看自己是否越来越平和喜乐,周围人是否因为你的练习而。
人死后的时世界是什么样的? 人死后到底会去另一个世界 还是化为虚无,什么都没了。一直很好奇这个问题。有时会觉得人死后会有另一个…
大一思修案例分析 大一思修案例bai分du析案例分析:中学生赵某zhi,15周岁,身dao高175公分,但面貌成回熟,像二十答五、六岁。某日,赵某偷拿家里的1万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试分析:(1)该摩托车买卖合同的效力状况如何?(2)赵某父亲发现此事后,起诉到法院要求商店将1万元退给自己,同时自己将摩托车退还商店。赵某父亲的诉讼请求是否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答:题目很清楚,赵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摩托车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父作为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双方各自返还取得的财产。其父的要求法院会支持的另:合同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未成年人签订与其年龄不相当的合同要有其法定代表人(即监护人)的追认才能有效力、否则效力待定。因此父亲的申诉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另 1.该摩托车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2 赵某的诉讼请求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为什么有的人想出家?谁能说理由让我不出家。西藏那边的,可以算说是风俗吧,男的出家的概率比较高,就好比我们经常在电视里面看的西藏那边的喇嘛比较多,年龄大小不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2113是: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交给了徒5261弟,只是第一步4102,徒弟要想学得好,还1653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才能学的好,学得扎实。师傅教的只是基础或者一个法门,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是抛砖引玉,而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修行到何种程度,就看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扩展资料: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参考资料来源:-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