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崛围山有很多知名古建筑,明末清初大侠傅山曾在此隐居,真有此事吗? 亦文亦物谈山西古建: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傅山,真的在太原崛围山隐居过(感谢邀请,本文约1140字,阅读需时4分钟)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武术家,在早年的香港武侠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位江湖侠客宗师。可以说,他在海外华人中的声望确因港台作家推崇而更为知名。可实际上,作为山西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书法家、学者,身为阳曲人(如今归入太原市管辖)的他,在太原也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印记,尤其是北部崛围山。1、红叶洞崛围山作为太原古典名胜,周边古刹宝寺很多,山上的多福寺、山下土堂村净因寺,山谷之中悬泉寺,中北大学毗邻的窦大夫祠。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许多傅山的诗作和故事,追忆先贤,颇有一番旨趣。多福寺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最早为明代。多福寺二进院的东侧,有一座文殊阁,阁下有一眼窑洞,据载是傅山先生隐居多年的“红叶洞”。为何叫“红叶洞”?就是因为山癫便是太原古八景之一“崛围红叶”,红叶代表崇高的气节和人品,以此命名能彰显傅山的道德文章,他留居多年,留下很多诗篇。2、霜红龛在多福寺对面的山林中,还有一处毫不起眼的小屋,这是“霜红龛”。它本名青羊庵,傅山常在附近吟诵诗文,因酷爱山中红叶就把名字改为了霜红龛。
太原崛围山上有一个名人的遗迹,这个人在金庸的书里出现过,他是谁? 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的读者会牢记傅山这位任侠的无极剑大师,与金庸小说无关。在山顶西面小峪之中,有座多福寺,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多福寺经历几代沧桑,至今犹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以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塔。现存的钟楼、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文殊阁、东西垛殿及壁画、塑像都是明代的遗物。大雄宝殿内塑像十馀尊,壁画八十四幅。大雄宝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规模堂皇。内供三佛四菩萨,殿内塑像十馀尊;殿周四壁绘有佛陀故事,从降生到涅盘,以连环画形式组成,共八十四幅;每幅画之间用自然景物顺连,无呆滞单调之弊。寺旁,有小屋为傅山读书处。笔者伫立小屋前,看松柏遍野,红叶吐艳,吟先生“风雨诗何壮,冈峦气不奴”诗句,遂萌发此小文之意。抚松仰止人如在,风动寒涛韵满山。傅山,字青主,于今人而言相当陌生,只是熟读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的读者会牢记傅山这位任侠的无极剑大师;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傅山)是个重要人物。据小说里的描述,他“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
霜红龛集的介绍 傅山,字青主,又字啬庐,阳曲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不试,授内阁中书。有《霜红龛集》。傅山先生的《霜红龛集》,是历经200多年逐步整理刊刻而成的,历时既久,歧异遂多。清代末年,山西巡抚丁宝铨邀请国内名家缪荃孙、罗振玉等整理刊刻成《霜红龛集》40卷,号称完备,然其中错简迭出,也未能称尽善尽美。因此,对《霜红龛集》的校勘成为研究傅山先生学术思想的重要前提。陈监先先生精通古代版本目录学及山西乡邦文献,从年轻时,即发愿校勘《霜红龛集》。可以说,陈监先先生在傅山先生的研究方面,是20世纪的一位关键人物。
怎样写小楷?(理论篇),对法度和技巧的重视和掌握是获得形式美的重要手段。与形紧密相关的是质,它虽然不象形式美那样地显露、明确,但它却潜伏在内,起着主导的作用,形。
傅山是那个朝代的人,代表作是什么? 中文名:傅山别名:青竹、青主;别:公它、公之它等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太原出生日期:1607年逝世日期:1684年职业:名医、文学家、书法家代表作品:。
霜红龛集的简介 陈监先先生精通古代版本目录学及山西乡邦文献,从年轻时,即发愿校勘《霜红龛集》。他以丁宝铨刻本为底本,参校傅山挚友戴廷栻所刻《晋四人诗》,乾隆十二年张耀先刻《霜红龛集》,咸丰年间寿阳刘飞刻《霜红龛集》,清末年平遥王晋荣刻《霜红龛集》,以及傅山的其它遗著和相关史料,逐字逐句,予以校勘。其《凡例》说:“本书校勘,依各种刊本先后顺序,列出异同,各本面目,优劣毕见。版本校勘源流发展,亦一目了然。引述前人校说,多指明是非,间亦略加疏证。偶有一得,均冠以‘监先案’三字。故而先生在其序言《〈霜红龛集〉版本源流考》中不无自负地说:“这样,《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道出了陈先生校补《霜红龛集》的初衷及价值所在。事实上,校补工作倾注了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先生的校补序言作于1946年,可知校补内容在那时应已初具规模,一直到1990年先生去世前,这40多年一直处于修改完善阶段。从先生的校补原稿看,本为墨笔恭楷抄写,然后又间杂钢笔、圆珠笔甚至铅笔补写的内容,有的字颤笔不已、模糊不清,乃是先生暮年偏瘫之后所补,其心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