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分为哪些阶段? 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

2021-03-21知识1

请问地下水大约有多深呀?怎么才能知道是地下水?

冻融土壤入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图4-3(a)、(b)分别为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秋耕地及汾河三坝灌区平遥县宁固村高粱茬地在不同冻融阶段的入渗过程线。由入渗过程曲线可以看出,同一质地土壤,在不同冻融期的累积入渗量差异较大。中心站秋耕地在整个越冬期的最小入渗量为3.305 cm,最大入渗量为8.86 cm,为最小入渗量的2.68倍,其余的变化在3.3~8.86之间;而宁固高粱茬地的最小入渗量为3.6 cm,最大入渗量为7.15 cm,为最小入渗量的2倍。根据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入渗过程曲线在平面上大致分为三个区域,高入渗区、低入渗区及中间区。高入渗区为非冻土和融土的入渗曲线,低入渗区主要为稳定冻层形成发展阶段所进行的入渗试验结果,中间区为不稳定冻结阶段和融化阶段的入渗结果。相应地,冻融土壤的入渗能力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图4-4反映了土壤入渗能力随冻融阶段变化的特点。在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入渗能力经历由高到低、再增高的变化过程,并且融土的入渗能力明显地大于非冻土。中心站秋耕地的融土比冻土入渗量高26.1%,而宁固高粱茬地融土的入渗能力比冻土的高13.1%。从图4-4累积入渗量与冻融历时的点群分布可以看出,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方程如下:水分在。

无作物条件下的降水入渗和潜水蒸发规律研究 一、降雨入渗规律(一)降雨入渗补给过程根据1989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在定水位埋深3.50m的亚砂土试筒中的实测资料绘制成的入渗补给过程曲线,以及次降雨的入渗补给特征,可分为两个时段:(1)上涨段:以补给强度的最高点—-峰点为界,此段特征为入渗补给强度的由缓变陡增加。(2)下落段:到峰点后,入渗补给强度由陡变缓减少。分析发现,入渗补给过程的起涨、峰点和终止点都比对应的降雨强度有明显的滞后现象。这种现象一是从补给开始距降雨开始时间的初始滞后;二是从补给强度的最高点距降雨开始时间的峰点滞后和从补给结束距降雨开始时间的结束滞后。降雨入渗的滞后现象,受次降雨量的大小、水位埋深、土壤含水量及岩性、结构的影响,非常复杂。商丘均衡场于1983年8月30日专门作了一次降雨强度为78m m 入渗补给过程加密观测(表5-1),其结论为:水位埋藏浅、次降雨量大、土壤颗粒较粗时,降雨入渗补给反应快,滞后时间短,之则长。表5-1 降雨入渗补给滞后时间及补给时间表商丘均衡场根据1986~1989年降雨量及4种岩性(亚粘土、亚粘土与亚砂土互层、亚砂土、极细砂)试筒实测的入渗量统计,绘制了同一岩性、不同水位埋深(0.5、1.5、2.5、3.5、4.5m)试筒。

塌陷区包气带水分运移暨土壤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大柳塔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矿区生产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和地表水的蒸发损耗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途径,如果能显著降低土壤水消耗,将可以大大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虽然矿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研发和实施了一系列节水和合理用水技术,但仍有需要加强的地方。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是大柳塔矿区煤炭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地面塌陷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所造成的包气带水分运移机理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土壤水与地表水的损耗、地表植被的生长以及矿区生态环境重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对矿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深入调查后,采用室内物理模拟与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前期工作薄弱的煤炭开采引起土壤水分运移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了解采煤塌陷区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为塌陷区实施整地工程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护大柳塔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关键技术方案。一、室内水分运移物理模拟实验一次降雨入渗过程,将增加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打破包气带水分原有的动态平衡,使土壤水分运移状态发生改变。野外试验由于条件复杂。

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分为哪些阶段? 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

#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曲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