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修建明中都后放弃,大臣问留着它干什么,他说:改监狱!

2020-07-24新闻7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并定都于南京。朱元璋执政期间,他曾产生迁都的想法,并修建了明中都。但为何都城修建即将竣工时,他竟将其改为监狱呢?今天,小编便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古代的时候,“迁都”是一件大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不是说迁走便能迁走的。所以,朱元璋继位后,并未将此事提上日程,而是等到明朝发展进入正轨后,才做出决定。

经过一番商议后,大臣们选出五座城市为候选地点,它们是:凤阳、开封、洛阳、北京和西安。朱元璋的首选地点是“凤阳”,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修建六年的明中都,为何会变成烂尾工程,惨遭朱元璋放弃呢?其实,真正的原因有两点。

一、外因:工匠叛乱

朱元璋决定修建中都后,下诏令工部专门管理建都之事,并在民间征集大量的工匠。在修建的过程中,朱元璋认为工程进展过于缓慢,曾多次催促提高营建速度。

工部的官员为按时完成,只能在当地抓免费劳动力,再不就动员军队,甚至监狱中的囚犯,都被拉到工地上干活。修建中都的资金紧张后,随后国内徭役赋税大幅度上涨,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工匠和百姓受到长期压迫后,他们只能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当事件闹大后,朱元璋立即停止修建中都的计划,因为,皇位比都城重要多了。

二、内因:心有疑虑

明朝成立后,朝廷中的大臣划分为两大派系。其中,淮西派以宰相李善长为首,浙东派以御史中丞刘伯温为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他们始终站在对立阵营,各持己见。

朱元璋决定迁都时,刘伯温认为陛下该慎重考虑,而李善长却表示支持,并且请命担任工部的主要负责人。朱元璋看到李善长如此积极后,心生疑虑。他怀疑李善长会在安徽拉帮结伙扩大势力范围,因为李善长就是安徽濠州定远人。

内因外因相结合后,朱元璋才放弃迁都。但豪华的中都基本竣工,它该用来做什么呢?

朱元璋这日,看到大臣呈上的奏折后,有了一个新想法。他下令将中都的大部分宫殿拆除,然后新建一座大龙兴寺。根据《大明洪武实录》记载:“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而中都剩下的一部分,朱元璋会用来做什么呢?

大龙兴寺在修建完工后,朱元璋并未让工匠回家,而是在中都的原址上,修建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建筑,它就是“凤阳高墙”。

从字面含义上看,凤阳高墙应该是一面大墙,但这里的“墙”却不是墙,是关押犯人的监狱,但凤阳高墙关押的犯人非常特殊,它只关押王爷和皇族子弟。

在民间流传一句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明朝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可依旧有些王爷顶风作案。而朱元璋修建“凤阳高墙”的目的很简单,他不仅要严格监督犯罪的王爷,还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所以,朱元璋特意派一支军队在这里驻扎。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朱棣继位后,朱允炆的二公子朱文圭曾被囚禁在凤阳高墙内55年,当朱文圭被释放出来时,他竟连牛马都分不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明武宗年间,鲁王朱阳铸的第九个儿子朱当冱有谋反的意图,被朝廷识破后,明武宗要将其关进凤阳高墙。不料,朱当冱得知消息后,竟直接撞死在墙上,死都不肯去凤阳高墙受活罪。

为何“凤阳高墙”会让王爷们感到恐怖呢?凤阳高墙内不仅没有严酷的刑罚,反而保障生活无忧。但如果王爷被囚禁在凤阳高墙内,他的家人也会跟随他住进去,并且世世代代都会被困在此处,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并永远背负罪人的身份,这样的处罚甚至比死亡,还要恐怖一百倍。

当犯罪的王爷得知要进“凤阳高墙”的消息后,他们宁愿选择死亡。毕竟,没有人愿意被囚在监狱中,做一个“活死人”。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