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翻身道情是什么意思 陕北道情延安

2021-03-20知识6

陕北有那些特色

有关延安的传统民风民俗 主要景点:秦直道 凤凰山 黄帝陵 黄河壶口瀑布 延安革命纪念馆 推荐行程: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清凉山万佛寺…餐 饮:年糕、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翻身道情是什么意思 道情,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形式,翻身道情是用“道情”的曲调,表现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1942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决定要利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这便是《翻身道情》。道情,原属于曲艺类种的一个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被称作“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更,又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的表演方式。《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便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翻身道情》既源于曲艺,那么就具有了说唱艺术的特征,如速度变化大,唱时要加适当的表演,唱腔、大过门、小过门互相应和,。

歌颂延安精神的陕北民歌

翻身道情是什么意思 陕北道情延安

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道情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曲)流传至今。鲁艺创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剧中运用道情调8次,在延安演出后,广为传唱。不久,文艺界、理论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扬等先后在讲话或文章中论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推动下,农村群众性秧歌和道情活动方兴未艾。1944年春节,清涧18班秧歌于县城会演,乐堂堡秧歌队演出《做军鞋》等4个道情戏,受到嘉奖。10月,安波在《解放日报》著文,介绍子洲驼耳巷区的道情活动。1949年建国前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代表团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和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

求贝多芬奏鸣曲第18首背景资料和钢琴曲翻身道情的背景资料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1942 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并利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

#陕北道情抢财神视频#陕北道情演唱#陕北道情#陕北道情延安#陕北道情直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