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中一劫指多少时间? 一小劫: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
一刹那便是永劫什么意思? 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鸠摩罗什译)载,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又据往生论注卷上载,一刹那有一百零一生灭。此外,一刹那之间之生灭,称刹那生灭或刹那无常。现在之一刹那称现在。
佛头上的疙瘩是什么?给出名字,和来历,要详细。我先不给分,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有人回答出来了。我会灼情给予100-200的追加分。佛32相是什么?。
俺最近想读读佛经的论藏,尤其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这两部论,大家是否可推荐一些导读材料? 首先随喜师兄的精进,发智论是部派佛学中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之一(一身六足),大毗婆沙论是广解发智论并加以发展所造,古传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摄取了大毗婆沙论的精华而造,俱舍的讲解甚多,如智敏上师,索达吉堪布,演培.
关于《大毗婆沙论》的一点疑问?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梵s。ad。六根(梵s。ad。indriya^n%i)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
佛教中“相续”是什么意思 佛学术语,梵语sam。tati,巴利语同。意思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53339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之取因假设论(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称为相续。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载,相续可分下列五种:(一)中有相续,谓死有之蕴灭,中有之蕴生;而中有之蕴续接死有之蕴,称为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谓中有之蕴灭,或死有之蕴灭,生有之蕴生;而生有之蕴接续中有之蕴,或接续死有之蕴,称为生有相续。(三)时分相续,谓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灭,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生;而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接续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称为时分相续。(四)法性相续,谓善法的无间之中生出不善法或无记法;而此不善法或无记法接续前之善法,称为法性相续。其如不善法或无记法之无间亦然。(五)刹那相续,谓前一刹那的无间之中生出后一刹那,而此后一刹那接续前一刹那,称为刹那相续。此五种相续亦可总摄于法性、刹那二种相续中,此因前三者皆不离法性与刹那之相续;法性相续亦可入于刹那相续中,此因一切皆是刹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论等虽认为,善法等之无间生不善法亦称为相续。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盘彼岸之三种法门。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3、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则合称前二乘为下乘,而称菩萨乘为上乘。华严、天台宗以三乘为方便法门,毕竟归一佛乘,是为一乘教,即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法相宗则以一乘系对一机而施,是权假之教,三乘则属真实之教。前者称“三乘方便一乘。
“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盘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涅盘能解脱生死轮回。唯识宗将涅盘分为四种:1.有余涅盘,即真如出烦恼障。这种涅盘相当于小乘所取的灭尽定,灭尽定能破除我执,从而一点烦恼也没有,但是色身与末那识仍在,这就是“有余”,还不能解脱生死轮回。2.无余涅盘,即真如出生死苦。这种涅盘为阿罗汉与辟支佛所证。阿罗汉取灭尽定后,只要能舍弃色身与灭掉末那识,就可以取无余涅盘而能解脱生死轮回。3.无住处涅盘,即真如出所知障。这种涅盘为佛所证。无住处涅盘就是破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样就能安住于真如理境中。这种涅盘不同于无余涅盘,无余涅盘中是一法不生,不能度化他人,而无住处涅盘中是能出生万法度化众生的。无住处涅盘才是究竟涅盘。4.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这种涅盘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真心,这个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众生与佛平等拥有此真心,所以说“一切众生没有一刹那离开过这个涅盘”。
谁知道“非身见事,非堕苦集”是什么意思? 选自“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卷十三页”—七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卷十三页云:问:何故名明?答:通达解了,故名为明。问:若尔;诸善有漏慧,亦通达解了,应亦名明?答:若能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