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嘉业藏书楼错别字 古人的手稿是如何保存到今天的?

2020-07-24知识8

古人的手稿是如何保存到今天的? 先秦时代的文字一般记录在简牍上,有钱人会选择绢帛,这种材料轻便又结实,但最大问题就是贵。所以大部分的书写材料还是竹片或木片,写之前先要用被称为“削”、“书刀”的小刻刀削好,再在上面写字;写错字也可以用小刻刀把错字削去,正是因为刻刀的重要性不亚于笔,所以文职吏员素有“刀笔吏”之称。如果是写很多文字,就把这些竹简木牍的上下两头打上小孔,再用绳子或熟牛皮绳穿起来,这就是书籍的最早形态。这绳子和熟牛皮绳叫“韦”,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看书很勤奋,把竹简翻得连“韦”都断了好多次,相当于现在把书“翻烂了”的说法。由于竹木所占体积比较大,所以一卷书其实没多少字,比如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最早是形容名家大师惠子,说他的藏书多到能装满五辆车,但其实一枚竹简也就几十字左右,一篇5000字的文章差不多就是一卷书。不过这些竹简虽然笨重,但有一个好处:利于保存。不仅自身容易保存,上面的墨迹同样容易保存。考古界有一句俗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比如甘肃出土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这些汉简都是因为当地气候干燥保存了下来;里耶秦简是在湘西的一口古井中发现的,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古人的手稿是如何保存到今天的? 古人用的竹简、木牍一类的书写材料在之前就已经过处理,比如文献记载:“古者书用竹简,初稿书于汗青。汗青者,竹之青皮如浮汗,以其易于改抹也。既正,则杀青而书于竹素。杀,去声,削也。言杀去青皮而书于竹白,则不可改易也”。也就是说,制作竹简的时候要把光滑而易于涂抹的青皮去掉,用火烤出其水分,本身就更容易保存过于湿润和过于干燥的自然环境也有其保藏优势。现在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简牍,比如湖北荆门战国墓中出土的郭店楚简、包山楚简,所在区域土壤含水量丰富,形成了比较好的保存条件。再比如武威汉简,则是在十分干燥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完好的。再比如著名的敦煌藏经洞,里面发现的公元四到十一世纪的除了纸质文献,还有丝质的绢画等材料,其良好的状态既与其地处偏远,与世隔绝,避免了战火动乱袭扰有关,也要归功于敦煌的干燥气候。此外,古人也有藏书之好,使得许多文献得以长久保存。浙江天一阁就是曾任兵部侍郎的范钦主持建造的,里面藏书十分丰富,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还提供了不少珍本善本。藏书楼四周做了通风防潮和防火防蛀的设计。《清实录》中记载,藏书楼以松木、杉木有驱虫效果的木材作为梁柱,屋内书橱下放英石一块吸收湿气,靠近墙壁的房间不放书,。关于名著收藏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鉴于这类书,如果你不是个学究而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建议不要买。因为你会发现,买回来看的次数很少(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问题二:若仅仅是想对中外名著有个了解,建议买一些世界文学名著之类的书,我就有几本,数量不多,但很实用。问题三:这类书基本上买来就是摆着看的,如果真的喜欢,就买性价比最高的,别嫌贵,个人建议买译林的,因为别的没看过,不了解,译林的到有几本(前提是正版书),因为这个盗版的很多。问题四:六级水平看英文原版应该没问题吧,只要你词汇量大,实在不行就备个字典呗。而且只要你看完一本,相信接下来就容易多了,你会发现你的英文水平那个突飞猛进呀。真的。补充一:像《红楼梦》这类书,我们这些普通人要想看出点门道,建议买有批注的(像脂砚斋批得之类)不过好像不太好买,至少我没见过。至于古文水平,四大名著基本上都是半白话,没什么阅读问题,不过像聊斋之类的,看着就有些费劲了,如果想看原汁原味的,就只能苦学中国古汉语文学了,哈哈。补充三:要真想玩收藏,干脆就整的高雅点,弄个红木书橱,放几瓶红酒(防虫蛀),摆几本好书,咱心里看着也舒服不是。而且会让你更加有动力去买书的。哈哈,。

#文化#竹简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