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惊艳!小姐姐变“草”为“宝”,麦秆上的绝美中国风!

2020-07-24新闻12

高中时的一次偶然机会,让从小学习美术的真如姑娘姚懿佳接触到了麦秆画,谁知便“一眼定终生”,她当即就被这门精美的工艺深深折服,并全情投入到麦秆画的学习中去。她的热情和坚持帮助她在3年的时间内,就顺利出师。

《吉祥鸟》

姚懿佳不仅成功复刻出了老师认为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作品《吉祥鸟》,更令老师惊喜的是,她的作品几乎看不出与原作有什么差别。

姚懿佳

变废为宝,沉迷于“草根艺术”

进入大学后,姚懿佳考入东华大学攻读服装设计专业。但她仍然把自己的创作热情投入到了麦秆画上,她渐渐发现麦秆画由于材料的限制,作品颜色和表现手法过于单一。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学毕业后,姚懿佳专程去苏州拜苏绣名家为师,刻苦地学了两年艺。

《喜到人间》

2005年,学成归来后,姚懿佳决定自己创业,并创新地将麦秆画和刺绣两种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门类——秸绣。

《戏水》

这门工艺利用麦秆画立体感强、材质坚硬光亮的特点与刺绣材质相对柔和、色彩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相结合,取长补短。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构图方式,也让作品效果显得更加立体生动,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同时,也让秸绣以一种海派特有的细腻、精致和典雅而独树一帜。

《老上海》

姚懿佳笑称麦秆画属于“草根艺术”:

“麦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按你的想象,再经由你手把它变成有价值的作品。从麦秆到麦秆画相当于变废为宝。它不像玉石、黄金等材料,本身就价值不菲,而对于麦秆画来说,它的价值全靠你的劳动来获得 。”

《母爱》

然而这些“劳动”还不单单是在作品创作上付出的努力,光是为了收集麦秆材料,姚懿佳就要费好大劲。

虽然,上海近郊比如崇明等地就可以收到麦秆,但麦秆会随着气候和土壤影响,而生成不同的颜色。“哪怕你下一次再去同产地收麦秆,它的颜色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为了找到高质量并符合创作需求的麦秆材料,姚懿佳曾在一年内奔赴国内几十个城市,最远甚至跑到了新疆。

“你拿着的是什么?一包草吗?”常常会有不知情的路人投来疑惑的目光。

姚懿佳回答:“对你们来说是一包草,对我来说这可是宝!”

看着她为了收麦秆如此费力费神,家人和朋友也加入了收麦秆的行列。一次,朋友到非洲旅游,偶然发现了稀有的黑色麦秆,就大老远地帮姚懿佳买了一些回来。有一年,姚懿佳的公婆帮她去安徽收麦秆,结果不巧遇上大水,麦秆全部被淹。他们不想无功而返,就骑着自行车一路去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在某处湖边发现了野麦,于是激动地告诉姚懿佳,他们找到了又长又直的好材料,而且颜色还是非常特别的金红色。这让姚懿佳又开心又感动:“所以,做麦秆画真的很不容易,我的成功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慢工出细活,一年做一幅作品

收集好了麦秆材料,这才是刚刚开始。拿到手的麦秆并不能直接用来进行创作,它还需要进行细致的二次处理。据姚懿佳介绍,麦秆当中是空心的,首先需要将它剖开,然后再压成平面。“麦秆的纤维其实很厚,所以在用之前一定要把纤维处理干净,要刮得一丝一毫都不剩,薄如蝉翼,直到你把它放在书上能透出字来,这才算成功。”

《驯禽俯啄图》

麦秆处理完成后,姚懿佳会再根据创作需求进行裁剪或是拉成粗细不等的丝。要正式开始创作一幅麦秆画或者秸绣,需要先构图,再根据需求进行分解,“拼贴的先后顺序、配色等步骤都需要你在脑子里构思好,再用胶水和镊子一点点地粘到绢布上”。姚懿佳说,每一步都要细致入微,稍有不慎,比如绢布上如果多用了一点胶水就会出现印子,那么整幅画都要作废。

最惨痛的一次,姚懿佳连续三幅画都废了,做到自己都哭了。所以,每幅作品都来之不易,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耗时最久的是一幅观音主题的作品,姚懿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因此,姚懿佳如今不太愿意出售自己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心头好,我没有精力再去复制一幅一模一样的作品,所以我都不舍得卖画。”不过,工作室会做一些相关的衍生品进行售卖。

在姚懿佳看来,想赚钱很容易,把作品卖出去的确能赚不少钱,但她希望能守住初心,好好专注于创作。“我不想成为大师,自己开心就好,在人生短暂的过程中至少辉煌过了,开心过了,自己满足了就好。大师只是一个名义而已,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只要你心灵纯净做出好作品,能有一批认可你的人,我就觉得很开心了。”

如今,在技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能难倒姚懿佳的难题,“对于刺绣和麦秆画,我一般看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但如何创新是很费劲的。”姚懿佳认为,自己正处于瓶颈期,“基本上我能体现的都已经体现完了,所以想再创新很难,还需要慢慢去摸索”。

《相伴》

姚懿佳——“麦秆画”技艺继承人

2008年 作品《凌霄花》代表上海参加首届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

2009年 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麦秆画”技艺继承人;

2013年 在真如镇社区文化中心开办了秸绣工作室;

2017年 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围了大世界百人百匠;

2018年 她的真如麦秆画工作室被评为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生活周刊× 姚懿佳

Q&A

Q1

生活周刊:如何挑选适合创作的麦秆材料?

姚懿佳:首先,秆子一定要长,还要直。然后,会收集一些特别的颜色,比如黑色、棕色、红色、黄色、紫色、绿色以及粉红色等,最常见的颜色是银色和金色。

另外,也会碰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发霉的麦秆,如果它发霉的状况是非常均匀的话,可以用来做老鹰的翅膀,会自然呈现一种非常霸气的感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筛选。

Q2

生活周刊:你的创作灵感通常是怎么来的?

姚懿佳:在创作大幅作品之前,一般我会去各地采风。一般每年会去四五个地方采风。往常,我也会去国外看一些展览馆等,吸收一些当地的元素,看看能否让我产生新的感受。

比如秸绣作品《丰收大吉》《喜到人间》是从摄影作品转化而来的。我当时在农村看到了两只鸡围着麦穗,非常活灵活现,就用相机拍下了这美丽的一幕。回去之后,我就根据照片进行构思:哪里用麦秆,哪里用刺绣,颜色如何搭配等等,并根据这些想法收集好麦秆材料再开始创作。

很多灵感都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许你当下吸收的东西没有用上,但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说不定它就非常有用,所以我经常去采风。

以麦秆为材料制作成画。麦秆画始于隋唐时期,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因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所以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特点,制作出的风景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比较有立体感。

文字:青年报记者 蔡娴

图片:来自受访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审稿:梁文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