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转座的原理、应用? 转座(因)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复合型的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Tn)。
转座子的科学历程 建立理论玉米中的解离因子Ds就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转座因子.麦克林托克从1947年便开始撰写文章,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分别是在1950年发表的《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和1951年发表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特别是在1951年的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系统地向同行报告了她的新理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在细胞中自发地转移,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TransposableElements”,并进一步阐明,TEs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控制其他基因开闭的作用.遭遇冷落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发地移动位置,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跳”到别的染色体上,这对当时的遗传学家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尽管如此,麦克林托克仍初衷不改,继续坚守自己的科学研究.不久她又发现了被称为Spm的另一转座突变调节体系.所以,这一违背经典遗传学的超前发现当时不能被人们接受.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理论相悖,这使她陷于孤立,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她.在1960年到1961年间,法国遗传学家J.莫诺和F.雅各布用大肠杆菌做。
基因转座的Ac-Ds转座系统 Ds所导致的解离事件,似乎还受到另外一个因子的控制。麦克林托克观察到,1944年夏天所种植的那批玉米,它们的籽苗幼叶上出现一种奇特的变异类型,即在幼叶上有一对同源区域(它们来自于一对姐妹细胞),其中一半表现为色素减少,而另一半则相应地表现为色素的增多。从这一逆向关系中,麦克林托克领悟到,一定是在有丝分裂期间,两个姐妹细胞中的一个得到了另一个细胞所失去的因子,该因子与调节突变频率有关,或者说它控制着Ds的解离事件,致使同源区域的色素呈现出逆向关系,这就是Ac因子(Activation,意为活化)。Ac与Ds构成一个控制体系,其中Ac的活动是自主的,亦即它能够自发转座(移位),并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Ds的活动是非自主的,因其中央部分发生缺失,失去了自发移位功能,只有当基因组上有同一族的自主因子(如Ac)存在时,才能够转座(移位)。遗传学交换实验表明,Ac相当于一个显性因子,它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Ac与Ds隔开一段距离,但却能遥控指挥Ds。但是,当欲精确定位Ac时,才发现Ac本身也可移动,又是一个转座因子!曾被看作是基因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玉米籽粒上的斑斑点点,现在通过基因的转座理论,就有了一个合理清晰的说明。从1944年发现最初。
什么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是从微观即分子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现象,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渗透于生物学的其他专业之中,属于。
真核生物中转座子的两大类型,各自的转座方式及生物学意义. 1.复制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复制转座有转座酶(transposase)和解离酶(resolvase)的参与.转座酶作用于原来的转座因子的末端,解离酶则作用于复制的拷贝.TnA是复制转座的例子.2.非复制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转座因子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转座插入新的位置,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非复制转座的结果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因子,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因子.这可造成表型的变化.意义 目前转座子元件是植物分子生物学操作和植物基因工程中分离克隆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其中的一大类—反转录转座子具有分布广、异源转座高和受组织培养诱导激活等优势,因此它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转座子标签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此外通过对现有转座元件的改造以及转座元件作为载体改造的工具,也将大大加速植物基因和功能序列的分离与研究,如利用转座子元件构建启动子捕捉载体,效率比T-DNA标签高
转座能带来哪些遗传学效应,试结合具体的转座因子 1、引起插入突变,使插入位置上出现新的基因。除了由Is1和Mu引起的插入突变以外,Tn同样能引起插入突变,那么,不管插入的转座因子上带有何种基因,它一方面造成一个基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