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且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l AgNO3B.CuSO4 NaOHC.BaCl2 K2CO3D.NaOH MgCl2 溶于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白色沉淀

2021-03-19知识8

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且没有气体放出的是 【分析】首先四个选项中的两种物质溶于水后,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但是A、B选项产生的白色沉淀均不与稀硝酸反应,而选项C产生的沉淀与稀硝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选项D产生的沉淀与稀硝酸反应沉淀消失,且没有气体产生,故答案选D。本题关键要抓住两个条件:①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②没有气体产生。常见的溶于酸的沉淀有难溶性碳酸盐和难溶性碱。

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什么不会有白色沉淀? 1.因为氯2113化氢先和氢氧化钙反应得到氯化钙和水5261二氧化碳不和氯化钙反应所以没4102沉淀16532.最后还是没沉淀先是氯化氢把氢氧化钙中和掉一部分,然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酸性弱于盐酸,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硫能够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能够与钡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被氧化性物质氧化生成硫酸根,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若要有白色沉淀产生,可以加入碱性物质,得到亚硫酸钡沉淀,可以加入氧化性物质,得到硫酸钡沉淀,A.硝酸溶液具有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故A不符合;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酸性小于亚硫酸,溶液中无沉淀生成,故B符合;C.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故C不符合;D.氨水是弱碱溶液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结合钡离子形成不是沉淀,故D不符合;故选B.

如何证明某物质含有碳酸盐? D往此物质加适量的盐酸,生成一种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A给此物质加热,产生一种无色气体 如高锰酸钾B将此物质放入水中,白色固体不能溶解 如硫酸钡C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生成 如氢氧化钙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 可以看到产2113生白色浑浊。发生的反应5261:Na?CO?+CO?+H?O=2 NaHCO?产生沉淀的原因不是产生的碳4102酸氢钠不溶1653于水,而是因为碳酸氢钠溶液达到了饱和,不能溶解的碳酸氢钠沉淀了下来。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算出,如果有106克碳酸钠参加反应的话,可以生成168克碳酸氢钠。因为原溶液是\"饱和\"的碳酸钠,反应过程中又消耗了一部分的水。且同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要大大于碳酸氢钠,所以产生的碳酸氢钠无法全部溶解,就产生了沉淀了。扩展资料:二氧化碳的用途高纯二氧化碳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二氧化碳激光器、检测仪器的校正气及配制其它特种混台气,在聚乙烯聚合反应中则用作调节剂。固态二氧化碳广泛用于冷藏奶制品、肉类、冷冻食品和其它转运中易腐败的食品,在许多工业加工中作为冷冻剂,例如粉碎热敏材料、橡胶磨光、金属冷处理、机械零件的收缩装配、真空冷阱等。气态二氧化碳用于碳化软饮料、水处理工艺的pH控制、化学加工、食品保存、化学和食品加工过程的惰性保护、焊接气体、植物生长刺激剂。在铸造中用于硬化模和芯子及用于气动器件,还应用于杀菌气的稀释剂(即用氧化乙烯和二氧化碳的混台气作为杀菌、杀虫剂、熏蒸剂,。

白色沉淀溶于酸且有气体生成的物质 其实你这说法满足的应该不少,如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镁等不溶于水的碳酸盐;还有亚硫酸根的沉淀物质;重金属硫化物,硫化亚铜,硫化亚铁,不溶且遇酸放出硫化氢气体,都符合这条件.其中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

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且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l AgNO3B.CuSO4 NaOHC.BaCl2 K2CO3D.NaOH MgCl2 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且有气体放出的是()A.NaCl AgNO3B.CuSO4 NaOHC.BaCl2 K2CO3D.NaOH MgCl2 试题难度:难度:中档 试题类型。

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什么不会有白色沉淀?那么如果氯化氢气体只有一点点,二氧化碳严重过量的时候呢?不是氯化氢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吗?

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且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l AgNO3B.CuSO4 NaOHC.BaCl2 K2CO3D.NaOH MgCl2 溶于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白色沉淀

#溶于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白色沉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