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含氯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氯制剂消毒原理

2021-03-19知识4

给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有哪几种?各自消毒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给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2113主要5261有二氧化氯消毒剂、氯制剂(液氯、二4102氯氰尿酸、三氯氰尿酸)、季铵1653盐、过氧乙酸。各自的消毒原理:二氧化氯消毒剂:利用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目前被国家认定为A1级绿色消毒剂。氯制剂:利用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消毒。氯还能与水中的有机烃类反应生成氯代烃,该类物质已被证明具有致癌性,而且排放的废水中游离余氯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最好与非氧化型杀菌剂、黏泥剥离剂配合使用。一般液氯来源于氯碱工业的副产品,价格较低,但液氯由于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存在高压、易产生泄漏等危险事故,已不再被采用。季铵盐:产品卤化物,有致癌作用,不建议使用。过氧乙酸:属强氧化剂,极不稳定。在-20℃也会爆炸,浓度大于45%就有爆炸性,遇高热、还原剂或有金属离子存在就会引起爆炸。附上一张这几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表,供大家参考:

含氯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氯制剂消毒原理

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消毒剂,常用

氯化消毒剂杀菌的有效成分有什么 氯化消毒是指用氯或氯2113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5261种方法。供应用水消毒的氯制剂4102主要有液氯、1653漂白粉和有机氯制剂等。氯化消毒法消毒原理:是利用氯可在水中迅速形成次氯酸的原理。其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分子体积微小,电荷为中性,易经细胞壁渗透入细菌体内,抑制和破坏菌体内的各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丙糖脱水酶对次氯酸更为敏感),使巯基被氧化而破坏,影响细菌体内的氧化还原作用,使其体内葡萄糖代谢障碍,导致细菌死亡,达到消毒目的。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要获得良好的氯化消毒效果,应具有下列保证条件:水的pH值要低,一般在7左右为宜,以减少次氯酸的解离,因为次氯酸根带负电荷,不易发挥消毒作用;水浑浊度要低,以利次氯酸接触病原体;水温不宜太低,水温高则杀菌能力快,因此要根据水温高低增减加氯量,使加入的氯充分混合,有一定的接触反应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0分钟);接触30分钟后,要求在接近水厂或加压站附近管网中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应低于0.3mg/L,在末梢管网中水的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L。可检测消毒后水中细菌学指标,来评定消毒效果,细菌总数(37℃24小时培养)不应大于100个/ml水,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不超过3个。

#氯制剂消毒原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