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是什么意思 莫道古稀桑榆晚全诗

2021-03-19知识8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的意思 原句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全文如下: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

白居易《咏老赠梦得》诗句如何解释?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2113到作5261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4102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1653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人生谁无老,为霞尚满天。诚然,邓老小平是老年人的楷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桑榆和霞有什么关系

描写古稀的诗词 七十二岁吟(陆游)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亲,望采纳~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是什么意思 莫道古稀桑榆晚全诗

万道古稀桑榆晚,想知道作者是谁? 《酬乐天咏老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3656631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作品原文酬乐天咏老见示1人谁不顾老2,老去有谁怜3。身瘦带频减4,发稀冠自偏5。废书缘惜眼6,多灸为随年7。经事还谙事8,阅人如阅川9。细思皆幸矣10,下此便翛然11。莫道桑榆晚12,为霞尚满天13。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谙(ān):熟悉。“阅人”句: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是什么意思 “莫道桑榆晚”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331此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原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人间重晚晴”意思是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晚晴》原诗《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

#莫道古稀桑榆晚是什么意思#莫道古稀桑榆晚全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