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圆明园被毁150多年,专家进行3次考古挖掘,意外发现5万多件文物

2020-07-24新闻19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文物,作为古人在社会实践中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接连着古今的桥梁。通过文物古迹,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同时,文物对研究前人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然而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使得许多的文物在历史上慢慢的消逝。它们或者因为战乱而不知所踪,或者因为自然原因而损坏。如今我们能够在电视上或者是博物馆中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而所有的这些,都是经历了艰难的历史岁月,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大多数的文物都难以逃脱慢慢消逝的命运。

我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就是如此,曾经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万园之园”如今却只剩下了一堆废墟。只有那些曾经精美无比残垣断壁,在记录着往日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其间精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7世纪中期,清军入关,在我国建立了大清政权。在此之前,满清统治者生活在湿润凉爽的东北的区。大清建立之后,统治者不习惯都城内干燥炎热的气候,于是计划修建一座皇家园林,用于统治者在盛夏期间避暑、听政以及处理军政事务。康熙初年,圆明园的修建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而这一工程一直延续了将近两百多年。

在此期间,各代的统治者都对圆明园进行了建设。最初,在康熙时期,圆明园是作为四皇子的赐园,并由康熙皇帝亲自命名的。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又在其原址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建,主要包括正大光明殿,以及勤政殿和内阁等多处建筑。而到了乾隆时期,除了进行扩建之外,还在东邻的区又修建了长春园,在东南地区修建了万春园。此时,圆明园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此后,在历代统治者的创造与经营之下,圆明园的建筑不断地完善,其中地文化收藏也逐渐地丰富,成为了“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集建筑,营造技艺,文化收藏、民族文化内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大火之下,化为灰烬。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之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软弱腐败的清朝政府无了抵抗,与英法联军签订了《天津条约》。本以为西方列强会就此作罢,然而在此之后,英法联军不满《天津条约》中的特权,再次挑起事端,并占领了北京。1860年10月6日晚,英法联军突然冲进了圆明园,杀掉了圆明园中的守卫。

在进入到圆明园之后,侵略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精美无比的建筑,富丽堂皇的宫殿,数不尽的宝藏。 片刻之后,他们便反应了过来,开始了大肆地抢劫。他们为了抢夺宝物,甚至相互殴打。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两天,直到能够拿走的宝物都被洗劫一空。不仅如此,为了掩盖罪恶的行径,侵略者直接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毁了。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才得以熄灭。

如今我们看到的圆明园,只是在大火中残留的残垣断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起来,各项事业也开始建设起来。对于圆明园的修复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首先是将圆明园设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园内也进行了一些文物的修复,以及植物的栽种。

然而圆明园的规模过于宏大,修复的工程量十分的浩大,因此能够做到的只是局部的修复,而更多的则是对遗址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同时,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圆明园地区进行了三次的考古工作。而最近的一次发掘工作于2013年开始,直到2020结束,也是至今为止对圆明园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工作。 三次考古工作下来,考古队已经对圆明园内的22处景区进行了考古勘察工作,面积达到了7000平方米,而总共出土的文物,则达到了5万多件。

这些文物虽然有的已经残破不堪,但是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在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御河内发掘出铜鎏金象首,其制作工艺要远在十二铜首之上,堪称国家级珍品。事实上,在圆明园遗址当中,可能还有更多文物被遗留在了一片废墟之中,等待着人们的发掘。而这些,对比外国侵略者在圆明园中所掠夺的文物来说,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如今,每当我们看到那些残败的遗迹时,都会想起曾经西方列强的强盗行径。而这些遗迹,也正是他们罪行的证据。

#考古盗墓#圆明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