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西博物馆有个五祀卫鼎,铭文破解一个历史谜团,被称为青铜史书

2020-07-24新闻15

春秋战国时期,“鼎”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具,同时,它也被视为传国重器,还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盛时代等等。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会经常发现“鼎”的身影,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而陕西博物馆中的“五祀卫鼎”,却因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被后人称为“青铜史书”,它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1975年2月,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村民正在集体平地,为春耕做准备。其中,一位农民用锄头松土时,竟无意发现土地下有一块石板,上面还雕刻着一些花纹,用力拉开后,竟出现个大窟窿。

这个农民感觉有些不对劲,连忙将身边的村民叫过来,几个人借着太阳的光亮往黑窟窿中看去,隐约发现里面有几件青铜器。村长闻讯赶来,连忙让村民不要破坏现场,并迅速将情况汇报给上级。

几个小时后,当地的文物工作人员便赶到现场,经过勘察,发现这个大窟窿竟是一个古人藏宝的洞穴,通过抢救挖掘,专家共出土西周青铜器37件,并将窑藏命名为“岐山董家村窑藏”。

出土的37件青铜器中,有13尊鼎,然而一件长相普通的鼎却成功地吸引到专家的研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长相普通的鼎名为“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整体上看“五祀卫鼎”的纹路不复杂,造型也比较简单,但是,他与众多出土的鼎相比,却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

“五祀卫鼎”腹内刻有重要铭文,是任何一件鼎都无法比拟的。这尊鼎的铭文共有19行207字,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铭文的具体内容:

这段铭文讲述的是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位名叫裘卫的青年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了土地纷争,为求得公平,裘卫向宰辅官员告发,请求裁决。官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展开调查,并派专业人士重新测量土地,主动调节双方的矛盾。在双方达成协议的前提下,邦君厉同意偿付,最终,裘卫与邦君厉进行了田地互换。裘卫以“田五田”交换了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

看到这时,一些读者会有疑问,鼎腹内描写的土地纷争之事,情节并不稀奇,为何五祀卫鼎能成为国宝?

五祀卫鼎腹内的文献记载,为后人破解了一件千古之谜:在西周中期,部分的土地已属于私有,但是,土地买卖、交换、转让等相关事宜,还需要通过周朝的官吏从中调解。也就是说,私有土地的转让已经得到制度上的许可。“五祀卫鼎”为后人研究西周中期土地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时间具体,内容详细,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五祀卫鼎”看似普通,并不会引起众人注意,但它腹内的铭文,却让五祀卫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五祀卫鼎被收藏在陕西博物馆,成为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别看此鼎模样普通,但人家肚子里却是有“货”的。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