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后宫戏的朋友肯定好奇,后宫的妃子们都叫什么呢,富察容音,乌拉那拉氏·青樱,辉发那拉氏·淑慎,乌拉那拉氏·宜修,不,其实这些名字都是编剧给她们的,而她们真实的名字叫什么呢,以清朝为例,翻遍《清史稿》除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妃们知道叫什么,其他的全部都只有姓氏,没有名,连大名鼎鼎的慈禧都只知道姓叶赫那拉氏,名什么呢,查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而纵观整个历史长河时期,有名有姓的女子多集中在汉魏晋时期 如吕雉,卓文君,阴丽华,张春华,郭女王等。然而隋唐以后这种情况几乎绝迹 ,除了风尘女子以外,只有少部分女性的姓氏名字全部流传下来的。
姓氏的来历
在母系社会中,秦汉以前,姓和氏与现代的要领是完全不同的,起名字的方法也不一样,《说文解字》“女部”写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可知姓的本义是女子所生,两只姓的人就可以认为是同一个女性先祖的后代,姓是拥有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所以有“同性不婚”的说法,所以最早的姓几乎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好、贏、妘、姜、姚等等。
进入父系社会后,随着人口的繁衍与增加,原来的部落开始分裂,为了区别,有的部落就开始给自己另起名号,因此出现了”氏“。因为先祖不变,所以姓是不变的,但是氏是可变的,因此有出现了以地名、官职、爵位为名的氏,如:齐、楚、司马、司空、司徒等。
由于女性不做官,大多数没有封地,所以”氏“成了贵族男子的标志,渐渐地只称姓,而女子的氏则随着婚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古代女子的姓名如何而来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姓氏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姓与氏开始合流,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可以拥有姓,秦汉时期有名字的女子开始多起来了,在周朝的基础上,姓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但两周时期的一些传统依旧存在,比如你姓加氏,如曹氏、赵氏,从此以后,这也成了2000多年间对妇女最普遍的称呼。
到了东汉时期,男尊女卑的概念开始逐步加深,女子对夫家的依赖开始加强,女子冠夫姓的现象经常出现,如汉元帝皇后的妹妹名王君力因嫁给司马氏,而改名司马君力。
在汉代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仅从姓名上很难有男女之分,如:吕后名娥姁,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班昭、蔡琰等等,都非常的中性,两晋时期,许多留名青史的贵族女子,姓名也依旧很中性,如梁武帝皇后郗徽,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但同时女性化的名字也开始有增多的趋势,如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北齐高睿的女儿高妙仪等。
两晋之后,佛教文化开始盛行,许多女性取名也涉及到了佛文化如沈约的孙女沈满愿、宋顺帝皇后谢梵境、晋安帝皇后王神爱、随文帝皇后独孤伽罗,金仙公主李无上道、李璎珞奴、仇千光照等。就名字而言唐朝人取名字就随意许多了。
当然古代女子中叫什么周马头、郑大车、褚蒜子这样让人惊讶的也不少。
宋朝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自唐朝以后,进入五代十国女子的名字就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大多以”某氏“、封号称呼,如”花蕊夫人“。宋代时期朱程理学盛行,许多人家给女子取名开始出现明显的女生特征,如“淑”“德”“婉”这类的字眼开始常见了,如女诗人朱淑真、陆游的妻子唐婉、曾巩的妻子曹德仪。
宋朝人取名和唐朝人相似,特别喜欢用叠字如:李师师、苏小小。而皇家公主的名字就更有趣了,基本上都离不开金、珠、富三字,比如:赵金奴、赵金罗、赵福全、赵三金、赵璎珞、赵金印、赵金玲、赵小金等。
宋代女子中“奴”字的频率也特别高,特别是在婢妾、风尘女子中使用最多,如:宋徽宗的妃嫔王三宝奴、王月奴、任金奴,这些名字都是表示在男性面前的谦卑恭顺。
而自宋以后,女子的名字开始渐渐私有化,都以小名、闺名为主,女性的正式名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渐渐消失的,由于嫁人之后需要称为“某氏”,所以绝大多数女性一生都只有小名,也叫闺名。这也是后期为什么许多有名的人物,在史书中都只能查到其姓氏,但是却不知道其名字的原因。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