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七擒孟获”用的“三十六计”中的擒贼擒王?大错特错了!

2020-07-24新闻9

诸葛亮的智谋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一生鞠躬尽瘁,从未出茅庐的《隆中对》到后来的《出师表》无不显露诸葛的博古通今,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的贡献,在兵法上也同样有很深的造诣,“八阵图”便是诸葛阵法上的体现,不仅阵法厉害,在兵法上尤其是三十六计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

蜀汉建立之后,一心要北进伐魏。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叛乱,并率十万大军直逼成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定孟获。孟获被诸葛亮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他能心悦诚服地投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于是,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释放了孟获。孟获临走时说:“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派兵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其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便再次释放。从那之后又四次擒拿并四次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如果诸葛亮不为长久着想,擒孟获,开杀戒,必然将叛军逼至绝境,从而使之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尽管蜀军完全可以击败叛军,也势必大伤元气,而且不能根治祸乱,诸葛亮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对付曹魏。

相信大家应该想到了就是著名的“欲擒故纵”,原著中这样写道“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翻译过来就是如果逼得敌军太紧,它就会拼命反扑。让敌人选跑可以削减它的气势,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通过消耗其体力来瓦解其斗志,等其溃散时再去捕捉他,就可以避免我方不必要的损失。要善于等待时机,要有耐心,才能获得胜利。

“欲擒故纵”中的“纵”是“擒”的方法,是为了“擒”的目的。纵敌必须要保证擒敌,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将会是“一日纵敌,百日为患”。纵敌不是要使之日益强大,而是要消耗体力,瓦解其斗志,以便顺利擒拿敌人。

“欲故纵”,也可理解为,就是以退为进,使其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取法其上,适得其中。正如,人们在跨过门槛,登上台阶时,都会高抬腿、低落步。大家若能将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适时地运用自如,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诸葛亮七擒孟获,未损耗元气,又得到了一位大将,可谓一举两得。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