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地貌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2021-03-18知识7

天山冰川的冰川监测 为了监测中国天山冰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乌鲁木齐河源区设有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简称天山冰川站),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监测。据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观测,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长期亏损:冰川长度已减少127米,冰川面积减少11%,原来的东西两条冰流从1994年起已经分离、解体,曾经如同连体婴儿的1号冰川如今分离为独立的两姊妹了。而整个乌鲁木齐河的冰川退缩幅度更大,仅在1964—1992年间,冰川的总面积就减少了13.8%。科学家根据冰川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冰川演化的自然规律研制了一个能预测冰川变化的冰川系统模型,对天山的冰川变化趋势作了初步预测:假设全球升温的趋势仍然保持每百年2℃的水平,到21世纪中叶,天山东段及西段的冰川面积将减少15%—17%,天山西部北麓伊犁河的冰川将减少19%。如果全球变暖的势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达到每百年5℃的峰值水平,到21世纪末,中央天山南麓阿克苏河流域的冰川资源将减少25%。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就在天山冰川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冰川观测站。此后这座冰川观测站被确立为国家级开放实验站,每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冰川研究人员到。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地貌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科研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唯一专门以冰川和冰川作用区为主要观测、试验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是在施雅风院士倡议下于1959年建立的。1988年首批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台站,1997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评审中被评为A类站,同时被授予野外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站)。天山冰川站是国际冰川监测网络中,中亚内陆冰川的代表观测站点。在中科院、研究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观测、试验和研究的野外基地。天山冰川站包括基本站和高山站。其中,基本站海拔高度2130m,座落于乌鲁木齐河上游高山峡谷间,占地面积约6000㎡。高山站海拔3545m,占地面积约1000㎡,与基本站相距35km,是野外考察人员和站观测人员的住所和后勤设备存放处。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山冰川站观测的冰川继续增加。除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基准观测冰川,还涉及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和庙尔沟平顶冰川等多处,形成了对天山东部观测的完整体系,与国际冰川观测的先进水平接轨。由于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的存在,使得科学界与公众都对1号冰川的退缩状况。

博格达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由于山体高大,拦截了较多水汽,在3500米以上高山地区,年降水 量600~700毫米,年均温-6℃,雪线以上低于-9℃。峰 区地表多冰雪覆盖,为东天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分布有113条冰川,总面积101.42平方公里。冰雪融水 是河流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北坡发育有三工河、四工河、甘河子、白杨河;南坡有古班博格达河、白杨河等,滋孕了阜康、达坂城和托克逊等绿洲。博格达峰从山顶到平原,在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垂直分带景观均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相应发育有冰沼土—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栗钙土—荒漠灰钙土。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野生动物有16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棕熊、北山羊、黑鹳等25种。药用植物较多,如贝母、雪 莲、肉苁蓉等。是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理想场所。1987年中国科学院在此设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1990年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博格达山位于乌兰巴托南图拉河畔,是蒙古国王博格达汗的名字命名的圣山,这里翠柏,景色诱人,是一个。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