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逆冲推覆构造 正断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

2021-03-18知识6

基底与盖层之间的韧性滑脱带 这一构造界面的切层性极明显,往往与不整合面或相吻合或相平行。它可以发生于基底与各地质时代盖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从区域资料分析,主滑脱面发生于基底与长城系或蓟县系或青白口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沿不整合面发生一定规模的韧性滑脱构造,表现为既有正向拆离滑脱,又有逆冲推覆构造式样。众所周知,不整合面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是构造的薄弱部位,因此在后期的构造运动时,不整合面容易发生挤压破碎,致使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从而形成一个呈面型分布的高孔隙度的区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储矿场所,因此在不整合面附近往往容易成矿。由于不整合面呈范围不等的区域性展布的特点,因此受其控制的矿床通常都呈矿床密集区出现。统计资料显示,在不整合面附近的地质体中的成矿元素丰度普遍较高,往往与不整合面附近分布较多的矿床有关。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不整合面是一个地球化学的转换带或存在一个地球化学障,这有利于成矿元素沉淀并富集成矿。同时,在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中,它先暴露到地表接受风化作用,堆积了一些粘土物质,以后又发生海侵或湖进过程,于是在古风化面的低洼处沉积了一些有机质。这些粘土物质和有机质,在同生沉积阶段预。

断层常用分类方法如表6-21所示,但实际上其分类涉及诸如地质背景、运动方式、力学机制和各种几何关系等,故可有各种不同方案。除表6-21中所列之外,对下述几种相关构造也应有所了解。表6-21 常见断层分类简表(据张克信等,2001,略修改补充)1)推覆体:在角度十分低缓的逆冲断层上,位移距离在数千米以上的平板状外来岩体(系)。2)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既包括逆冲断层又包括外来岩体在内的整个构造系统。3)枢纽断层:断层的一侧以垂直于断层面的轴为枢纽而发生过旋转运动的断层。4)剥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发育的一种平缓铲式正断层,并且往往与变质核杂岩构造有关。剥离断层之上为剥离上盘,是一套浅层次的正断层组合;其下为剥离下盘,为变质核杂岩。5)变质核杂岩:是由古老片麻岩等组成的穹状隆起,外形近圆形,以剥离断层为界与沉积盖层分开,顶部的剥离断层接触带实为由糜棱岩组成的韧性剪切带。6)滑脱构造:指顺一条相对原生界面(如不整合面、重要岩系或岩性界面等)发生剪切滑动,滑动面上下盘的岩系各自独立变形,或造成地层缺失。它是伸展(或重力)体制下形成的低角度断裂构造。7)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

逆冲推覆构造典型实例 6.2.1 兴隆鹰手营子逆冲推覆构造燕山地区兴隆县鹰手营子一带由于赋存丰富的晚古生代煤炭资源,地质研究程度很高。在鹰手营子至荞麦岭一带至少发育了3条区域规模的逆冲断层系,这些逆冲断层平行排列,主断面平面呈弧形展布,北东向延伸,向东变为东西走向,倾向南东或南,倾角20°~50°,一般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弧形曲面。逆冲断层呈叠瓦状单冲式,前锋断面陡倾,向下逐渐变缓,后缘根带显示清楚,逆冲断裂长度大于20 km,宽约3~5 km,逆冲推覆系统岩层由中元古界至古生界构成,总体表现为蓟县系雾迷山组逆冲碾掩于石炭系和二叠系之上,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方向由南东向北西推移。逆冲推覆断面及其反层序现象为大量的煤田钻探资料所证实(图6-1)。6.2.2 宣化杏林堡—下花园—王家楼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的中下段在下花园鸡鸣山出露极为清楚,葛肖虹教授(1989)对此有详细论述。逆冲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50 °~70 °,倾向南东,倾角20 °~60 °不等,断层地表出露总长度约60 km,宽大于6 km。总起来看,露头上由断续发育平行排列的3~4 条高角度逆冲断层系构成,逆冲断面倾角在露头上较陡的原因是逆冲推覆过程前锋受阻,逆冲岩片顺层扬起所致,断面向深部。

断层分为哪几种形式?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悲雪紫麒麟试论述常见的断层类型2113。断层5261种类很多,形态和规模各异。(1)按断层两盘相对4102位移1653的性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其两侧的相当层相互分离。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是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的。依据其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逆掩断层中倾角小于30°者称为推覆构造。大规模的逆掩断层或推覆构造表现为老岩推覆于新岩层上.在外界侵蚀的情况下,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定向作水平相对位移,断层面陡直,又称平移断层。此类断层形成于较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统一个轴旋转。(2)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线(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关系,可将断层分为: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平行的断层。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大致垂直的断层。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斜交。(3)若按断层走向与其两盘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断层(图3.66)分为: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

秦岒山脉起源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米。整体上,中国从青藏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米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米左右,为第二级阶梯。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米,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为第三级阶梯。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且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在青藏高原,水和风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地层。据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1:25万温泉兵站幅地质报告,古生代出露的沉积地层厚度为。

雀儿山滑覆构造 该构造位于雀儿山、炯隆寺及错通柯一带,分布面积大于1000 km2。由滑面、下伏岩系、滑动岩系及其内部褶皱、飞来峰等组成。滑面在地表延伸十分弯曲,总长大于150 km,在剖面上具勺状断裂的特征。产状随地势、地理位置不同具有较大变化,但断面总体倾向滑覆体内部,在雀儿山之南炯隆寺一带产状向N倾,而在安巴多拉一带侧向NE倾,断面倾角较缓,一般为12°~30°,断层具有明显的压性特征,可见断层角砾岩、断层泥、镜面擦痕和挤压透镜体,断层下盘地层因受断层逆掩而出现直立或倒转。在安巴多拉及雪柯沟尾分别测得该滑面的活动年龄为17.2 Ma和16.0 Ma(勾永东,2001)。滑动岩系由喇嘛垭组(T3l)、英珠娘阿组(T3y)陆缘碎屑岩地层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推覆体内部具5个连续的褶皱构造,这些褶皱均显示出两期褶皱的特点。褶皱西段轴线呈SE走向,轴面向NE歪斜,倾角约70°~80°,褶皱东段轴线走向NE,轴线向NW斜歪,倾角约50°~60°,总体上轴线呈向S凸出的弧形,表明晚期褶皱为滑覆体向SE的滑移过程中前缘挤压形成。下伏岩系属岗嘎推覆构造的“外来系统”,由喇嘛垭组(T3l)的陆缘碎屑岩、下第三系(Er)砂砾岩地层和印支期花岗岩等组成。在安巴多拉一带可见燕山。

平泉-三十家子盆地 该盆地与前两个盆地不同:在构造上,控制盆地的基底构造不仅有北北东向的、也有近东西向的。该盆地的中生代地层主要有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义县组、九佛堂组。该盆地为一个近等轴的盆地,盆地的东西两侧地层走向为近北北东,而盆地中部地层的走向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盆地中有张家口组的分布,并且和上覆的义县组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图3-6-16)。图3-6-16 三十家子东张家口组的褶皱形态盆地中的义县组及其之上的早白垩世地层产状随盆地形态而定,没有明显的褶皱作用;但是在盆地西侧的平坊-桑园断裂(图3-6-1,⑩号断裂)附近,中生代受断裂多次活动的影响而使得义县组地层中发育北北东向的脆性断裂构造。盆地中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为不同构造层的产物,张家口组形成后由于受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的影响而形成了北北东向的背斜,然而与之呈角度不整合的义县组却没有相应的变形,而是一种单斜构造(图3-6-16)。盆地的东缘断裂为凌源-刀尔噔断裂(图3-6-1,⑨号断裂)的一部分,是一条复杂的断裂带。该断裂带的东部在中生代的早、中期表现为明显的挤压逆冲推覆,其西部(即盆地东缘断裂)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主要表现为走滑运动。盆地的西侧断裂为。

什么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53861: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以简称为喜山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它是以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同时,这一概念也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地区确定而得名。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称喜马拉雅旋回或喜山旋回。这一运动使中生代东西横瓦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褶皱隆起,形成地球上横贯东西的高峻的年轻褶皱山脉,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喜马拉雅等山脉。同时,环太平洋外带如北美西部的海岸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大洋洲的南岛和北岛等也相继褶皱隆起。在大陆内部则形成许多凹陷盆地,东非大裂谷继续发展,东非、印度、格陵兰、西北欧、中国北部及东部都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扩展资料造山运动原理: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

盆地性质 黄河源盆地夹持于北部的昆仑山断裂南部分支—昆南断裂和南部的寇察断裂之间,这两条断裂控制了盆地的基本形态,即盆地显示为近东西向展布。从构造方面看,黄河源盆地具有明显特点,盆地长轴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均呈近NWW-NEE走向,盆地夹限于昆仑山断裂和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山前断裂之间。笔者经过野外地质考察,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黄河源盆地是一压陷盆地。主要依据是:①从区域构造演化看,晚新生代以来巴颜喀拉山块体以及整个青藏高原继续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推挤,地壳处于构造挤压环境,作为晚新生代代表的巴颜喀拉山块体系统可能通过逆冲推覆来适应陆内挤压缩短变形。②两条控盆断裂的运动方式为双逆,而不是双正(断陷)、单正(单断陷)或走滑(拉分),反映盆地起源于基底断块南北向的压缩变短运动。而压陷盆地是指受逆冲断层控制,在挤压作用下断层上盘上升,并使下盘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的。从这一点来看,黄河源盆地晚新生代的控盆断裂均为压扭性质的逆断层,北部上盘二叠系砂板岩逆冲推覆到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之上,显示明显的逆断层性质,南部巴颜喀拉山山前断裂也为一逆断层,由于两断层逆冲而形成黄河源盆地。③盆地沉积南薄北厚、南少北多,。

逆冲推覆构造 正断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

#逆冲推覆构造 正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