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嗣仿佛受到诅咒一般,帝传三世,后继无人,自太宗赵光义开始就进入了这个死循环的窘状,对大宋皇帝来讲,生孩子变成了一件难事,每天睁眼就在想怎么才能生下一个继承人。
首任备胎之路
宋真宗赵恒16岁结婚,31岁继位,咸平6年,36岁的赵恒唯一的儿子,9岁的嫡子赵祐夭折,赵恒伤心不已,追封儿子为周王,谥号悼献。
此前他的4个儿子连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取,就夭折了,所以,赵祐就是赵恒唯一的儿子,养到了九岁!还是没能躲过夭折的命运,为此郭皇后伤心欲绝,疾病缠身,没几年就追随儿子去了。
30多岁了依然没有子嗣,儿子接二连三的夭折,赵恒自己也开始绝望了,大臣们似乎也感觉到了皇帝再难有孩子了。
尽管此时宋真宗年仅36岁,在现代人看来正是壮年,但大臣们却不这样想,就怕皇帝一旦归天后,无人继位,群龙无首,于是纷纷上书,求皇帝领养一个儿子,以备不时之需。
虽说儿子还是自己的好,但宋朝的官一个比一个能说,什么天灾人祸都能扯到皇帝失德之上,宋真宗也经不住大臣们的刺激,决定将自己四弟赵元份的三儿子赵允让接入宫中养育。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此时的赵允让虽然只有8岁,但他心里也知自己很可能就是将来的官家,宫中的人也都拿他当未来太子伺候,如果宋真宗至此后,再无儿子出生,那么赵允让无疑将会是下一任官家。
民间都有“引儿子”一说,或许是受到上天感化,大中祥符三年,李氏为43岁的宋真宗生下了第六个儿子,取名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儿子还是自己的好,既然有了亲儿子,那么赵允让这个备胎儿子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宋真宗没有半点犹豫便将赵允让打发出宫了,在宫中生活了几年的赵允让从皇储之位跌落,为了弥补赵允让心中的失落,宋真宗封他为卫州刺史。
皇帝梦落空的赵允让开始寄情于山水女色之中,一边玩乐,一边生孩子,一口气生下了20多个儿子,也算是老赵家最能生的人了。
儿子继续做“备胎”皇储
宋真宗驾崩后,唯一的儿子12岁的赵祯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宋仁宗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但他延续了父亲的悲剧--子嗣艰难。
宋仁宗子嗣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不好女色,恰恰相反,他的后宫团队非常庞大,堪称宋朝之最。他的后宫中皇后、贵妃、贤妃、德妃、还有美人等几十位,但如此宠大的后宫团却只生育了16个孩子,而且男孩只有3个,公主也仅养大了4位。
继位14年,26岁的赵祯仍然没有孩子,大臣们心急如火,决定让他效仿宋真宗,收养宗子,等生了儿子再归还,赵祯的内心是拒绝的,但抵挡不住大臣们轮番上奏,毕竟26岁无所出,自己对祖宗也心生愧疚,无法交代。
景佑二年(1035年),赵祯将堂兄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收养在宫中。
没错,这个宗实的父亲就是当年被宋真宗收养在宫中,差点当上官家的那位,从备胎皇储之位下来后,没想到,他的儿子又走了备胎皇储之路。
宗实被养在宫中,一切都按未来太子的方式在教养,但备胎想转正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祯并没有放弃努力,一边培养宗实, 一边努力耕耘,终于在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初九,大皇子赵昉出生,可惜宋仁宗的开心仅维持了半天,大皇子就夭折了。
第二年,赵祯的大女儿福康公主出生了,次年,二儿子赵昕出生了,而且二皇子健康的活了下来,(清平乐中二皇子被赐名最兴来)。
这时的赵宗实已经在宫中生活了5年了,宗实同他父亲一样,不过是做了皇帝的"引儿子"。宝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将赵宗实送回到自己家中。
然而这样的快乐并没有维持多年,康定二年,不到3岁的二皇子赵昕夭折了,赵祯伤心不已,还好,同年,三皇子赵曦出生了,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庆历3年(1043年),不到3岁的三皇子赵曦夭折,而此时的赵祯已经34岁了,和宋真宗的情况如出一辙。
宋仁宗似乎也感觉到了自己会步老爹的后尘,但宋仁宗并没有放弃。
大臣们的漫漫建储路
尽管大臣们对于宋仁宗多年没有皇嗣也颇有微词,但有宋真宗43岁才生下赵祯的先例在,大臣们也不敢将宋仁宗逼的太狠,大臣们也期待赵祯再现父亲的奇迹,中年得子。
皇祐六年(1054年),44岁的赵祯仍然没有儿子,大臣们也失去了耐心。
太常博士张述率先提出了收养宗子,以充当继承人的建议,张述声泪俱下的连写了7次奏疏,宋仁宗都没有采纳。
至和三年(1056年),这一年是赵祯生命中最难熬的一年,这年元旦,宋仁宗得了重感冒,一直到了3月才好转,这期间朝中所有的事情都由宰相文彦博主持处理,宋仁宗的突然生病,不能处事,使得朝野上下都开始担心,皇帝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如果有一天,突然驾崩了,这皇位该由谁继承呢。
大臣们突然明白了,皇储这事,不能由着官家的性子来,官家想自己生儿子继位的心,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有备无患;生儿子是皇帝的私事,但立储君那是天下大事,大家都有话语权。朝臣们将立继承人之事上升到了国家大义的高度,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劝解官家。
宰相班子文彦博等人主张立赵宗实,毕竟他曾以养子的身份在宫中生活了5年,皇帝和皇后视其为亲生儿子。病中的赵祯也觉得此时的自己需要对祖宗、家国天下百姓有个交待,立子嗣之事也是刻不容缓的,当即就答应了。
但宋仁宗病好后,却又反悔了!
这时,大臣们就不答应了,车轮战似的上书,知谏院范镇更是火力全开,一口气上了19道奏书,这19道书整体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官家,你就先选一个宗子在身边,以安天下人心,等你将来生了儿子,再送回去就是了。
范镇开了头,司马光、欧阳修、文彥博、富弼等等,也是前赴后继,直接将宋仁宗架到了道德至高点上,宋仁宗也哭着说:“朕知卿忠,卿言是,当更俟二三年。
这场拉锯战,最终因赵祯”不答应、不拒绝、不表态“而呈现僵持状态,大臣们虽有担忧,但终究不敢逼得太狠。这一年,赵祯的心情是绝望的,作为天下之主,他让文化、经济都达到了最佳,人人称颂,然而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面对后继无人的焦虑。
这一年,赵祯倍受煎熬,择宗子而立之事,也被摆到了明面。
君臣拉锯战
嘉祐二年,仁宗朝诞生了史上最强科举榜,这一年,宋仁宗唯一的女儿福康公主下嫁李玮,整个宫中,再没有一个孩子可以陪宋仁宗共享天伦之乐,而这一年,宋仁宗也48岁了。
转眼,3年之期已到,大臣们再次发起了选宗子的攻击,这次就连死了儿子,又死孙子的包拯也来劝说赵祯:“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
除了包大人外,新任宰相韩琦也力劝宋仁宗过继宗子。
这一年,努力了10多年的宋仁宗终于看到了希望,后宫中有两人怀孕了,大臣们暂时消停了,举朝内外都盼望着能生下一位皇子,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宫中先后生下了两位公主。
50岁的赵祯,即失望,又开心。虽然没有生下儿子,但至少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完全没有问题,再接再厉,儿子就在路上了。
嘉祐五年(1060年),后宫中再次有两人怀孕,结果却是又迎来了两位公主。
52岁的赵祯终于绝望了,他终于不再排斥这个问题了,毕竟问题总是需要面对的。
这一年,赵祯决定立赵宗实为嗣子。
嘉祐六年十月,赵祯起复为父守丧的赵宗实。
嘉祐七年八月,赵祯下令立宗实为皇子,赐名赵曙。这等于昭告天地祖宗,这位就是下一任皇帝了。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54岁的赵祯驾崩,赵宗实继位,是为宋英宗。
结尾
宋仁宗为政宽厚,是史笔公认的仁君,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仁”这个庙号的皇帝,在位42年,他虽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但他开创了北宋盛世,宽仁恭俭,终始如一,不愧于“仁宗”这个庙号。
就个人而言,宋仁宗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一出生就被寄予希望,肩负天下的责任,有母不能认,成年后,又遭遇生育不顺,接连丧子,无后继承,一边承受着失子痛,一边又被大臣苦苦相逼抱养他人之子继承家产。
宋仁宗的皇位虽然是名正言顺,但从他开始直到他传位,一直都有备胎在陪跑,明明是自家的皇位,却时刻被人强塞一个备胎陪跑,想想都替他心酸。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续资治通鉴》
【END】